文:劉海龍
老實說,水務署取水等4至5分鐘,從科學角度確是有理。因為科學實驗講求減低變數,當我們不肯定住戶上一次何時開水喉時,等4至5分鐘可以消除死水停留管道時間的變數。但如此量度,除非源頭來自水務署供水,而非大廈來的水管系統, 否則必然沖淡水中鉛份。假如鉛頭來自屋內水管,甚至如梁營未卜先知般咬定是焊料,如此取樣所得數據必然偏低。
另一邊廂藥劑師學會所提議的清晨取水,則是追求貼近用戶實際攝取模式的取樣方法。要了解居民實際會吸取多少重金屬,實應作最壞打算,在抽取接近可能源頭最長時間的死水去化驗。假若最壞情況抽驗都不超標,居民就可以完全放心飲用了。
相比起來,在水務署多年教育港人節水下(但年年買過量東江水倒海),相信沒有多少個市民會大開水喉如此浪費,官方驗水抽樣模式,科學上勉強有理,但完全偏離了如何飲水這生活常識。就算化驟結果不超標,居民又可以安心照常飲用嗎?
為何兩套科學截然不同的驗測方法可以同時合理存在? 哈哈,其實科學一向如此,學術界也會為不同抽樣不同結果爭論十數年。科學本來就應以批判精神正視,只是普羅大眾習慣盲從專家權威意見罷了。
實驗室內的化驗過程十分嚴謹,但選擇抽樣方法,分析結果詮釋就可以十分政治化。官方驗最低,民間驗最高,包庇著誰,犧牲了誰,大家心照。
最可悲的是,香港人一向習慣輕視放入口的東西,不論是食水還是食物,學院已避而不談三十年,大多趕中國熱,高談闊論中港融合。香港人今次是真正覺醒,重新認識食水食物等維生資源;還是犬儒硬食,測試自己能否食盡元素表,做個勇敢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