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第一份施政報告出台後,有關青年的部分是其中的焦點,當中包括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招聘青年到中央政策組工作、又在5個委員會內以自薦委任方式增加青年委員等不同方向及措施(詳見施政報告演辭第262至272)。以對青年進行政治吸納已成未來政府趨勢,看似青年的聲音終於被政府所重視,但青年在過往所吶喊的,是希望要這樣的重視嗎?
當「青年」這個詞語進入我們的公共議程時,大多會出現數個狀況:1. 把青年「對像化」,2.把青年議題「問題化」,3.把青年問題「個人化」,4.把青年權利「邊緣化」。在過往十年,青年人參與社會運動在不同的時間都被當作一個社會現像和問題來討論,青年人本身被對像化,人人都能夠就青年問題作點評,但不見得對青年的需要和處境有足夠的理解。在公園,下棋者就說「旁觀者不得依牙鬆槓」,但每每有機會去評論現今青年,則「人人搶著去依牙鬆槓」。
青年人的事情能夠成為上等談資,是因為人人都曾經年輕過。老弱傷殘,每人都有機會進入,但終究是有機會而非必然。但只要你活過了二十載人生,你便曾作為青年在世界上留下足跡,人有了經驗,便敢談,敢評,敢罵。「想當年我後生果陣.......」— 這類說話天天聽不絕耳,但筆者相信大部分年青人聽到這包開首語,便會自動關掉聽覺,心諗:「咁又點,關我乜事。」抽空了時代背景客觀限制的經驗之談,客氣的說是說教,不客氣的說就是廢話。
一個人人都抱著「教仔/女咁教」心態去談的社會議題,青年怎能不被對像化,畢竟在討論中好像只能擔當被討論,受教的角色;同時青年議題又怎能夠不被問題化,當我們都以自己的時代背景作為判斷的依據。
1. 社會議程與政府議程的差異
「青年」當然不只是一個社會談資,更是一個社會議程。年青人並不是恆久的處於公共議程,被不同社會階層以至公權力看待成需要關注的群組,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年青人近十年對社會運動的大力參與。由反清拆天星皇后碼頭運動「八十後」青年反對社會盲目發展的社會關懷及憤怒;到反國教運動中「九十後」學生的自主思想吶喊;再到雨傘運動中青年人對追求民主的義無反顧,不難看到現今年青人的對社會有強烈的人文關懷,以及渴望在威權政權治下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參與機會。
於殖民時代,在六七暴動後,殖民地政府曾經因為定性參與暴動的青年為精力過剩的麻煩製造者,而推出了一系列「舞會式」的青年服務,希望藉大量去政治化的青年服務去撫平當時青年人對政府的不滿,穩固自己的統治合法性。其後相關配套發展至九十年代,民政事務局成立了「青年事務委員會」,在枱面的任務為「培養有視野、具創意、能領導、肯承擔的青年,成為香港明日領袖」,實質的政治目的則是作親建制青年的政治吸納,以及在公共青年事務上壟斷論述的話語權。但近十年青年藉社會運動作表達的強烈不滿聲音,標示著政府的青年政治吸納方向已不為新時代所接納,年青人懷著的社會抱負只能與建制在街頭相見,更甚為磚頭相見。
面對當代香港青年對政權合法性的不承認,以及對社會不公義的強烈不滿,筆者未見政府有與青年組群展開具建設意義的交流,反而把青年人對社會的不滿簡化成「青年上流」問題,訴說年青人因競爭力不足而難以在社會向上流動,未來需要加強青年人的市場競爭力,與國際(內)接軌,方能讓年青人看見自己的未來。如此論說可謂既是塗姿沫粉,又是自欺欺人,一方面粉飾社會結構的不公義,無視香港為不民主社會的現實,另一方面諉過於人,把社會湧現不滿聲音的原因由管治問題變成個人問題。
2. 為何我們需要一個青年政策去介入青年處境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青年社會參與」在公共討論中是已不是什麼先進的東西,觀乎威權式統治的政府都必定懂得利用此說,作為其政治穩定的工具。連林鄭月娥都在其政綱中大打青年吸納的政治牌,如成立高層次的「青年發展委員會」,並引進「自薦委任」的方式讓青年參與,又會招聘青年人到中央政策組工作。可見未來政府必然會在青年群體中作大量政治工作,以圖避免上屆政府與青年嚴重對立的局面。
但如果上述的措施便是政府所想像的「青年社會參與」,那實在是既保守卻合乎其邏輯地以管治者思維去處理問題。除著民主參與的思維在普遍年青人中札根,所追求的絕不只是「那個位置我能否進入」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那個位置的存在是否具備合法性」,以及其後「人能夠如何會合乎公平原則地進入那個位置」的問題。故此,不是現屆政府在其機關內開放幾個位置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大膽的政策想像及改革。當代的年青人面對在來自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家庭的壓力,在自我發展的路途上舉步為艱,希望追求夢想卻面對麵包的限制,努力跳出框框卻飽受「廢青」的指控。
3. 透過青年政策,及倡議青年政策的過程,我們是追求怎麼樣的社會價值?
在政府的政策制定議程中,出發點很多時候是處理社會問題,當然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往往很快讓政筆起飛而不知終點在何處。相反,在民間的政策倡議中,社會願是很多時是我們的出發點,而就青年政策,我們希望達致的社會願景有:一、青年有機會發展自我;二、青年能夠參與社會;青年能夠自主自決。以上三點是我們冀望所所倡議的青年政策能夠飛往的終點,然而,在威權治下,卻難以找到落實的起點,相信這就是香港人常掛在口邊的「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渴望自由、把握青春、認識自已、追求夢想」,這是筆者認為青年之所以年青的地方,畢竟人生中最精采的日子,往往是最義無反顧的日子。當權者都經歷過年青的時候,但真理道屁股決定腦袋,他們只是因身在其位而選擇性忘記了自己當年的青春躁動,但筆者認為,從政者的基本義務,是透過制度,去保障年青人的青春,讓他們放膽去活。青年政策,終究是爭了自由和平等的實現。
備註:本文節錄於《民間青年政策綠皮書(二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