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意若思鏡,或叫人自殺的社會原因

意若思鏡,或叫人自殺的社會原因

文:青青

面對近日接連有學童自殺,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一句:「辦法總比困難多」,除了令人感到憤怒(難道學童自殺與教育政策無關?)和土餅(好學唔學走去學中共領導人)外,問題也在於,自殺,並不因為困難。社會學家涂爾幹的經典著作《自殺》指出,在戰爭的艱難時期,隨時都會被槍炮打中,自殺率反而比和平時期低,人們很積極地求生。

自殺,不因為困難,因為什麼?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不知道可以為什麼而活;又或是生存的品質,低到一個地步,活著跟死了沒什麼分別。於是,我們見到一街活死人,僵屍般生活;於是,稍微有感覺的,不想繼續做活死人的,就去自殺。

人生目標就是做完美的考試機器

對於學童,他們領悟到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就是「補充練習無間做」。先講兩位老師的觀察:

老師A,在小學教中文科。一天,她的小五學生只拿了75分,失了手,家長驚惶失措,大鬧小學內聯網,驚動全校老師和家長。學校立即召開會議,調查「失手」成因,審卷審人,結論是:老師A請了兩天病假,算失職了。結果科任老師要靠邊站,由校長親自回應解釋。老師連教學自主也喪失了。

老師B,認為TSA真的不用操練;然而學校指定的補充練習,做完一本又一本。到要向學生收取費用訂第三本時,坐在前排,跟妙麗(註)一樣聰明勤力的乖學生,也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教育社會學裏,其中一個重要概念是「隱藏課程」(Hidden Curriculum)。上課,你以為是學習中英數?不是的。當然在學校裏你會學習到知識,但影響你更深遠的,是「隱藏課程」或「潛課程」。小學畢業,頂多做工廠工人,所以你在學校學習到的「隱藏課程」,是小息後一聽到鐘聲就立即企定定,因為日後你要聽從上司的命令;大學畢業,肯定是經理級人馬,大學你可以走堂,你自主決定要做什麼,因為畢業後你要自律,是你管人不是人管你,所以早點讓你學習如何管理自己和別人。大學中學化,是因為大學上課開始要點名,也就是相信畢業後大家也不一定能當經理了,文憑貶值,一街大學生。

小朋友,從「隱藏課程」領悟到人生的目標,就是做完美的考試機器。老師B阻擋不了這個大勢,怪獸家長積極配合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老師A成為代罪羔羊。

大人小孩比例逆轉的年代

或者你會問,總會反抗的吧?尤其面對開學至今驚人的學童自殺數字(執筆之時,再有一名11歲女童墮樓),總有人問:連死都不怕,為何不反抗?我認為,小孩需要土壤和空間,去培養反抗的意識。我再講兩個觀察到的片段:

食糖水,聽到一對父母與小孩有以下的對答:

媽:你今天在學校裏發生什麼事,跟媽媽說。
媽:你是不講的吧,不讓你吃甜品。
仔:上課真的沒什麼特別呀。
媽:你仲搏咀?叫你講你唔講?
不一會,母親走開,父親繼續。
爸:媽好聲好氣問你,你怎麼不回答她?小心,她真的不讓你吃甜品。

如是者,直到這頓甜品吃完為止,小孩的一句半句反駁,顯得蒼白無力。

到茶餐廳吃飯,對面坐著一對小兄弟。哥哥穿中學校服,弟弟明顯還是小學生。弟弟拿著手機一直在打機,肉餅和一碗飯送到,哥哥默默分了一些飯到另一個碗,又添了一些肉餅,分配後自己開始吃起來。「你食飯嗎?不要打機啦,快點吃吧」在哥哥的催逼下,弟弟隨便吃了兩口,繼續打機。「喂,快點吃呀?嘩,你這樣又過關了。」口叫弟弟吃飯,其實哥哥也在看他打機。直到最後,我驚訝弟弟真的只吃了兩口飯和一些肉餅,哥哥催促了一陣子,沒好氣卻又沒什麼,拿起書包兄弟倆離開了餐廳。

看到這對小兄弟,我會心微笑。回想我自己,是父母照顧我們五兄弟姊妹,返工搵食已經無甚時間理會我們,再加上學歷不高,一句「老師唔係咁講喎」父母就收皮;像茶餐廳這幕,一個無甚牙力的大家姐叫弟妹食飯無效,或勸阻打架無效,經常發生。

我想說的是,在一家七口又物質匱乏的年代,窮人孩子反而有空間,去反叛去發揮自我。然而如今新一代,是一個小孩獨自面對爸媽跟四大長老六個大人的局面,所有創意和自我,都消滅在萌芽階段。再沒有「老師唔係咁講喎」,因為父母的學歷可以比老師高,連老師也要臣服在家長的淫威之下,看看老師A的遭遇就知道。

於是我們不難想象,小孩在如今教育制度和大人小孩失衡比例下成長,是如何沮喪,並從根本地失去了反抗的動力和意識。

家長的挑戰:限制自己的權力,平等對待子女

對家長而言,如今最大的挑戰,不是怕小孩學壞,怕小孩跟不上讀書進度。而是如何平等看待自己的子女,視子女為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有其獨特的需要和發展歷程,而不是把自己對搵食的恐懼和未能達成的願望,投射到子女身上。社會畸型發展,貧富越加懸殊,教育制度變態,就想辦法改變社會的制度,而不是向小孩擠壓。

這是挑戰,因為面對手無搏雞之力的小孩,面對要完全依頼你才能生存的小孩,大人要操控小孩,不論是軟權力還是硬暴力,都實在太過容易了。家長面對的挑戰,是要限制自己不能把過多的權力,毫無節制地施加到子女身上。

小說《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中,有一面意若思鏡。人望向這面鏡,會反映他心所渴望的。家長透過這面鏡看子女,或名成利就,或有幾層樓,或孝順乖乖,或兒孫滿堂。霍格華茲校長鄧不利多說過,世上只有最快樂的人,才能把這面鏡,當作日常用的鏡子般使用。但願有一天,做家長的看著這面鏡,能如實地反映子女的模樣,而不是我們投射的願望。

註:妙麗,小說《哈利波特》中的角色,年年考第一,非常用功學習,人又聰明,典型乖乖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