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1985及2014年的施政報告看689的獨裁與無能

從1985及2014年的施政報告看689的獨裁與無能

梁振英將於後天發表其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 政府近日已開始透過CCTVB及親政府報紙「放風」,透露施政報告將建議擴大香港及國內兩地學校的「姊妹學校計劃」,促使更多兩地學校結盟,加強雙方師生交流並提升香港學生對內地的認識,目標較目前大幅增加四成三。 特區政府亦建議進一步增加「內地遊學團」資助額。 筆者預計這如同重推國民教育的政策,必定引來大量反對聲音。

報章又引述香港年輕人對新一份施政報告寄予很大的期望,筆者不敢苟同,特別是以689的往績及雨傘運動政府所呈現的濫用法治及警權的表現,相信正常人甚或建制派均不會對這份報告有任何期望。

發表施政報告的傳統始於殖民地年代,當時港督會於立法會會期第一次會議上發表該年度的施政期望和報告。 三十年前的1985年,正是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的一年。 筆者翻看當年的十月尤德爵士發表的施政報告,對比689去年所發表的「施政報告」,看立法會監察政府能力的退步和政府現在漠視民意的程度感慨萬千。 誠然,將兩份報告作比較,實有辱尤德爵士之嫌,筆者先為此致歉。

政府施政研究並非筆者學術範圍所及,故此只能以一般巿民的身分去論述。 如果讀者有時間看畢兩份報告,應該會認同1985-86年度的是港督向立法會提交的政府施政報告,而去年689的大慨可稱為其個人的理念報告。 因為689整份報告的風格展現了其「一男子」決策的理念,全份報告出現了三次「我決定」,完全看出689漠視的不只民意,還有立法會 (當中包括直選議員),香港並不是689王國,他憑什麼「決定」? 這與當年尤德爵士表現出對巿民、議員及公務員的尊重大有不同。

此外,當年的港督施政報告乙部-政府的運作的第(i)項已經是「投訴和伸冤」(筆者按:甲部為結構,當年成立區域巿政局,此文不詳述),可見其重視程度,原文抄錄如下:

「任何重視公正的社會,都設有途徑可供市民伸冤及投訴政府部門和機構的措施。香港可供伸訴的制度和途徑很多,直接的途徑包括各區政務處、區議員、市政局和區域議局議員的接見市民處、廉政公署和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辦事處。此外,我們的法例,很多都有明文規定可向各有關當局、委員會和審裁處提出正式的上訴,其他法例則規定市民有權就政府的行政決定向港督或港督會同行政局提出上訴,並可就公共或私㆟事務向港督申訴。除以上途徑外,市民更可呈交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甚至女皇陛下。」

後天689發表的施政報告,絕不可能出現一段提醒巿民有「投訴和伸冤」權利,更不可能指出香港作為重視公正的社會,雙學甚或普通一位巿民可向行政長官、行政會議成員、人大代表、甚至中央政府呈交申訴。 這亦可從林鄭回應不會重啓政改,及近日所提交中央的所謂「民情報告」沒有詳述87枚催淚彈及巿民對公民提名的期望,可見一斑。

當年的施政報告,你會讀到政府對各項政策的重視,不論收集民意、政策研究、各界討論、成立有關部門,全部有明確的時間表。 亦不會只隱惡揚善,進度落後的、考慮不周的事務亦有提及。 今日的香港政府,筆者敢估計只會提及香港雨傘運動為一小部分激進巿民阻撓幾百萬人「袋住先」心願的動亂。

最後,相比689倡提議的什麼姊妹學校等下三流推國教手段,筆者非常感激當年於任內過身的尤德爵士,於1985-86施政報告提出政府計劃興建香港第三所大學 - 即後來的香港科技大學 (亦即筆者的母校),提供更多學位課程予本地學生,而並非叫香港學生到廣西創業。

尊敬的尤德爵士,筆者作為受益的科大畢業生,此刻更敬重和懷念您對香港莘莘學子的貢獻。

資料來源:
1. 成報 - 施政報告須關注青少年期望
2. 香港立法局 - 一九八五年十月三十日立法局辯論正式紀錄
3. 二零一四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