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府宣佈會就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展開為期六周的諮詢,但只限於設計和營運模式,立時有一種歷史輪迴的感覺。就在一年多之前,政府將尖沙嘴海濱公園不經招標交由新世界發展翻新和管理,最終也是在輿論壓力下,就所謂的設計和營運模式進行諮詢。但結果還是阻止不了商界和民間的司法覆核潮,海濱公園計劃只能推倒重來。
海濱公園
海濱公園事件鮮為人注意的是,儘管它只是康文署負責的休憩用地,但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角色卻惹人疑竇。原來促成民政局和康文署與新世界合作的,正是政務司司長辦公室轄下的政策及項目統籌處。在回答傳媒查詢時司長辦則指出,項目一直由民政局和康文署負責,「統籌處的主要角色是作出協調,相關決策局及部門仍須繼續負責所需的詳細評估、審核、磋商和批准程序。」間接承認統籌處曾參與計劃的前期協調。
到底什麼是政策及項目統籌處?在政務司司長的網頁上,可以發現這是直屬政務司司長的三個部門之一,其餘兩個則為行政署和效率促進組。但另兩部門均各自擁有本身的網頁,清楚交代各自的權責、工作範疇和進度。統籌處則只有以下寥寥幾句介紹:
「過往的經驗顯示,社會關注的事宜往往不能清楚地歸納為某個政策/工作範疇或某個部門的工作。社會期望政府反應更快,並貫徹跟進跨局政策的工作。涉及人口和扶貧這兩項重要政策亦有需要由政務司司長親自督導。有見及此,本屆政府在政務司司長辦公室下成立了「政策及項目統籌處」,目的是:協助政務司司長於制訂政策時,在整個政府內作出更佳的協調;為扶貧委員會和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提供秘書處支援服務;以及提供首站及一站式的跨局/部門諮詢及協調服務,利便政府順利推行有助可達致政策目標的土地發展及其他特別項目。」
毫無疑問,扶貧和人口政策乃屬統籌處的主要工作範圍,這亦較常見諸不同公開場合和活動;但最後一項「提供首站及一站式的跨局/部門諮詢及協調服務」的職能,卻顯得相當低調和神秘得多。唯一有跡可尋的是在2012年11月,即林鄭出任政務司司長不久,旋即向立法會內會提交開設統籌處的文件。當中便明白無誤的指出,此職能乃是源於林鄭當發展局局長時,曾設立維時三年的發展機遇辦公室。現時統籌處的設置乃是機遇辦工作的延續,分別是它已彷如私人助理一般,隨林鄭過檔到政務司司長旗下。
正如2009年機遇辦成立時,黎廣德曾經指出,機遇辦要為欽點項目開綠燈,毋須違背法定程序,只要運用最上層賦予的「軟權力」,影響部門的專業意見,便可暢通無阻。這與內地市長執行「首長工程」的手段可謂同出一轍。「這些憂慮在專業部門中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林鄭月娥上場後多番讓部門「打倒昨日之我」,例如在合和二期項目,規劃署由原先堅持皇后大道東QRE地盤保留作公共用地的立場,變成支持發展商更改為商業用地;運輸署放棄一貫採用的交通模型而轉用發展商提出的評估模式...」
故宮
林鄭本身就是西九管理局主席,故宮用不著政策及項目統籌處,但妄顧程序和黑箱作業卻是如出一轍。海濱公園和故宮皆是先拍版才讓公眾知悉,並且通過簽署備忘錄製造既成事實;海濱公園欽點了新世界管理,故宮則欽點了嚴迅奇做建築師;兩者分別批出尖東和西九臨海的黃金地段,但皆因不涉及公帑開支而可繞過立法會;兩者皆是遇上重大反對聲音、包括司法覆核的壓力下,匆匆就所謂的營運設計展開諮詢。鮮為人注意到的是,故宮合作備忘錄雖由西九文化區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卻不能排除與地產商居中拉線有關。不問可知,那些亦肯定屬於超級「梁粉」──現過檔做「奶粉」的大地產商。
由於涉及香港建築大師嚴迅奇,事件更令人倍添感交集。這要追溯到早於2002年,科士打的天幕設計獲選為西九未來設計的藍本。但在經歷了多年的亂局之後,天幕設計終在2007年宣告放棄。至2010年新成立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再動用1.5億港元委託三間顧問公司研究概念方案,最終獲選是科士打的「城市中的公園」,被公認是最保守的方案;而廣受讚賞的另外兩個方案──嚴迅奇和庫哈斯方案則宣告落選。難怪當局在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提到,委任嚴迅奇是基於他對「西九願景的深刻認識」。
林鄭自從披露重新考慮參選特首後,便宣佈將會繼承現任政府的一貫路線,還高調參與「梁粉」地產商的活動,已處處突顯她要繼承梁營的決心。現在再旋風式以故宮和河套項目來領功,已彷彿將政策及項目統籌處的職能,進一步延伸至中港融合的課題上。以林鄭近40年的政務官歷練,至此到底是「人到有求品自低」,亦或是政治判斷力仍未小學畢業呢?真自能借用老夫子慨歎一句:耐人尋味!
河套
既然有林鄭和政策及項目統籌處,以後大概也毋須規劃署和《香港2030+》了。在宣佈興建西九故宮後不久,林鄭又迅即以政務司司長身分,與深圳簽署河套合作發展備忘錄。這項計劃討論和諮詢了十多年,但結局仍是相當的出人意表──河套區在河道拉直後劃入香港版圖,創新科技園由港方獨力出資開發,但成果則變成由港深雙方共管!
觀乎11月推出的《香港2030+》,與十年前《 香港2030》的最大差別,就是對中港融合的問題極度迴避。河套區的名字被納入「三條發展軸」之一:「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的範圍,但作為「兩個策略增長區」之一的「新界北」,由新田、落馬洲橫跨羅湖、文錦渡以至香園圍,整份文件卻對河套區的角色絕口不提──《 新界北》專冊談到區內適宜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卻完全沒有提及新界北和河套區的關聯;其中「新田/落馬洲發展樞杻」的面積175公頃,但對毗連87公頃的河套區卻完全不置一詞。
就算我們完全將河套區視作深圳的一部分,以它所處的邊境戰略位置,《 香港2030+》也應加以探討,現在完全不提倒顯得欲蓋彌彰!事實上,觀乎文件中提及的另一條「發展軸」:「北部經濟帶」,便主要由七個港深邊境口岸,以及毗連的洪水橋、新界東北和新界北新市鎮串連而成。其中洪水橋和新界東北分別由西鐵及東鐵線貫串,縱使面對龐大的客運壓力,但區內居民總算能藉鐵路接駁市區,但新界北新市鎮呢?預算人口達20-30萬的坪輋、打鼓嶺和恐龍坑一帶,文件就對外接駁交通卻只得一句:「有待研究」!
種種跡象顯示,《 香港2030+》沒有提的,不等於不會做;新界北沒有出九龍的對外接駁交通,不等於沒有出深圳的交通。反正只要是未和內地簽備忘錄的,通通都是高度機密;已和內地簽備忘錄的,則通通都可以做。如此一旦林鄭當上特首的話,普天之下便莫非皇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