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早已不是什麼新事。
從電視、報章上看到施政報告,政府一如既往的發展金融、房地產政策,成立各式各樣的基金、研究委員會。 沒有期望,何來失望?
但,看到政府又要增加醫學生的數目,卻實在叫人擔心。政府規劃醫療教育和發展的方針,正正反映出政府處事形式化,亦跟社會各界缺乏溝通。【1】
翻開報紙,公共醫療的新聞不外乎人手不足、人才流失和醫療事故。是以很多市民都會贊成增加醫科生,以解決當前的醫療危機。但是,作為行內人,增加畢業生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問問行內醫生,都會知道今天醫生不足的成因,是因為政府未有完善評估香港醫療系統的供求。2003年時,政府誤判了市場、公共醫療體系的承接力,導致有大量醫科生畢業後未獲聘用,甚至要走到星加坡等鄰近國家行醫。在醫生過剩的情況下,政府將醫科學位一口氣由每年330人減到280人。【2】
但是,醫護人員長期流失,加上醫學生數目減少,令公營醫療系統人手越見不足。是以政府將醫科生數目增加至320人,又再2012年度增加學位100個至420人,第一批畢業生將會於2016年畢業「應市」。【3】
仔細一想,其實公立醫院現時只欠300位醫生【2】(大概這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醫生數目,而是醫管局的經費所能聘請的畢業生人數)。就算加上每年離職的醫生,未來幾年的畢業生,應該能夠滿足需求。其實,真正令我們擔心的,反而是再一次出現醫生過剩的問題,重現2003年的情況。政府要增加醫科生數目,實屬不智。在這方面,似乎醫學會蔡堅醫生也有相同的擔心。【1】畢竟,醫學生的學位成本高,每一位畢業生要越300萬元的政府資助,社會資源是否用得其所,絕對是每一位市民擔心的議題。
筆者相信政府、醫管局的思考方向,絕非單單增加醫科生人數,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低級處理手法。就如洗澡時,水太熱,將水溫調低後,卻發現水太凍,周而復始。他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思考如何減少人才流失。前線醫生現時對工時、晉升機會、培訓、薪酬問題、資源分配失衡等等的憂慮,一直被政府、醫局忽視,間接造成一次又一次的離職潮。一位經驗老到的專科醫生,絕非一位新畢業生所能取締,醫療,從來不是數字遊戲。
同理,政府在許多社會議題上,對青年、退休人士、社會各界,表現一直缺乏承擔,只是奉行一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或許,現屆政府的重任,根本不是民生,而是政治任務,通過假普選,實行23條,硬推國民教育。
杏林裡的微塵@杏林覺醒
【1】紓人手荒擬增醫科生學額
【2】 法 會 問 題 第 六 題 ( 口 頭 答 覆 ) 會 議 日 期 : 二 零 零 一 年 三 月 十 四 日
【3】年增百名醫科生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