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張超雄:貧窮、壟斷與通脹

張超雄:貧窮、壟斷與通脹

《星島日報》一家之言 2011年2月9日
張超雄 正言匯社社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最近關注綜援檢討聯盟等民間團體曾進行兩個街市物價調查,第一項調查比較了天水圍、元朗、屯門及灣仔四區的20項基本食品及日用品的價格,結果顯示天水圍物價竟然冠絕全港,平均比灣仔和元朗高出13%。天水圍是全港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公屋佔總房屋比例六成,天水圍北的公屋比例更達85%(全港公屋比例只有三成);另一方面,該區居民消費力薄弱,綜緩戶佔整體比例達27%,但物價竟遠比住戶入息中位數達兩萬七千元的灣仔高得多。

團體的第二項調查,是比較全港18區的領匯街市過去一年的漲價情況,發現21項食品及日用品平均漲價達21.5%,其中水果漲價更達三成,而三項主要食物(魚、菜、豬肉)的升幅均達兩成以上;即使是調味品如油、豉油及蒜頭等,價格上揚幅度亦超過兩成,這些數字均與政府統計處公布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3.5%的升幅相距甚遠。另一方面,18區的物價上升情況存在巨大差異,升幅較小的區域如深水埗和油尖旺,均有市集式街市與領匯競爭;而漲價幅度較大的區域,如南區的利東邨、葵青區的葵芳邨,以及屯門的蝴蝶邨等,均由領匯街市獨市,顯示物價上升幅度與該區居民經濟能力關係不大,甚至是愈窮愈見鬼,反而領匯街市是否在同區競爭才是主因。

上述兩項調查均清楚指出:壟斷與物價存在極大關係。去年12月,《南華早報》揭露了殖民政府在規劃發展天水圍新市鎮時,曾與地產發展商簽署私人備忘錄,承諾在發展該區時不發展商業,以免影響發展商該區的商業利益。其中一項有文字記載的影響,就是政府原建議在天水圍第33區興建永久街市,遭發展商反對後被改為臨時街市,最後索性拆卸了,變成巴士總站和中央公園塔。《南華早報》還揭露,當年政府有意發展天水圍新市鎮,就在此時發展商在該區大量收購農地和魚塘,及至新市鎮計劃正式鋪開,政府竟反要向發展商以高出市價三倍的價錢回購該批土地。

今日的天水圍,南面有長實的嘉湖,北面公共屋邨的六個商場和六個街市,全由領匯管轄。這「南長北匯」的壟斷現象,與當地高於正常的物價是否有關?何以會有這樣的巧妙安排?出現壟斷的又何止天水圍?領匯接管公共屋邨商場及街市後,不斷通過翻新、加租,甚至分享營業額、拒租等手段迫走小商户,然後讓大型超市及連鎖店入主,屯門良景邨的家興超市被迫結業就是典型例子。領匯與兩大超市聯手趕盡殺絕小商户後,領匯便可拿取更高租金,業績及股價節節上升;兩大超市壟斷了市場後,亦可通過各種手段,推高物價,增加利潤,加上地產壟斷的優勢,如長實樓必然有百佳、屈臣氏、及豐澤等,集團式跨行業的壟斷式經營,拉上補下,根本不怕加租,所以公司盈利不論經濟順逆景均不斷增加。

其實壟斷事業又何止出現於房屋、街市及超市等範疇?家家戶戶所須的電、煤氣、石油氣、電話、電訊及上網服務,甚至所乘坐的巴士渡輪等公司,大都由大地產商擁有,並以寡頭壟斷甚至絕對壟斷的形式運作。政府對這些富可敵國的大財團,根本無力也無心規管,於是我們的基本需要都漸被它們壟斷和控制。

在全球糧食及物價上漲的趨勢下,加上幣值關係,香港面對嚴厲通脹似乎已成定局,通脹對基層的負面影響亦必然最大。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由大財團壟斷的公共事業,在通脹下必然繼續賺大錢,因為壟斷能讓他們把通脹的風險轉嫁他人。

所以說,香港的貧窮問題,其實部份是由壟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