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在1月22日的發展事務委員會上,贊成就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新界東北)主體工程、詳細設計及特設現金津貼撥款提交工務小組。對此,土地正義聯盟早前表示譴責。其後林卓廷發聲明回應,另一方面,又在報章上表示「民主黨從沒有支持不遷不拆」。
重看了2018年6月與發展局會面的片段,當時距離立法會審議時間只有短短一個月,副局長廖振新拒絕村民開村民大會的要求,更拋下一句「對住一個人講唔明,對住一千個人講都唔會明」的說話。經歷了東北多年的折騰,每天生活在惶恐中的村民,有些都已經不情不願地面對被迫遷的現實,但也希望保留鄉村生活方式爭取重置。亦有一些,希望不遷不拆保留原居地,堅持留守。2018年7月,在510方案沒有明顯大改進下,林卓廷與民主黨投下贊成票,這個方案絕大部分都是由民建聯劉國勳主導,在百和路建造房協可租可買的安置屋邨,不過安置屋邨卻必定不能在至少第一期工程推行前落成。
記得2013年政府推展東北發展,並表示會覓地重置東北農戶,選址在蕉徑設立農業園。到了2019年,農戶上週突然被叫去開會,並被告知農業園落成時間,趕不上東北的拆遷時間;這裡也未講到,聲稱要搞農業的農業園工程,因為要開雙線道路要反而要迫遷蕉徑的村民,而周圍的地主也開始向佃農施壓,更別忘記蕉徑本來就是完整的農業區。又是2013年,政府以石仔嶺安老院和未來的院舍大樓能無縫交接作為承諾,遊說議員和經營者支持東北發展。石仔嶺清拆在即,新院舍最終未做到無縫交接,政府就叫老人家先返屋企暫住。
東北發展來到今天,很多村民已被長時間的消耗令到自己精神緊張,地產商因「原址換地」提早入場,更令到不少村民活在塵土之中。的確很多村民也在不情願下,開始面對迫遷的事實,但村民依然希望能夠維持鄉村生活方式和網絡,以重置和復耕為目標。然而,粉嶺北一班村民、受影響的農戶1月21日才舉行記者會。上星期政府突然約農戶開會,更只在會議前一兩日發出邀請;而會議上,當局表達農業園的工程進度,不可能讓受東北發展影響的農夫無縫交接,代表政府無法兌現當年提出的古洞南重置農戶方案的承諾。同時政府提出18幅土地予東北農戶重置,不但地點分散偏遠,而且無法滿足農夫「耕住合一」的需要。團體和村民,是希望在這些安排都有妥善的處理之前撤回有關撥款的討論和會議。
上述的種種,就是林卓廷所支持的東北發展現況,也是一眾村民、農友、夥伴、動物在經歷的種種。劉其烽是最常入村了解村民需要的北區區議員之一,不過他也已在去年退黨,矛頭直指林卓廷。然後林卓廷在聲明中,將「改善」了的方案歸功自己,這才是吃人血饅頭。
村民團體和基層團體多年來,一直避免將基層住屋和鄉郊農業對立,並且追求城鄉自然共生。可惜民主黨聲明其中一點是「不能漠視現時的房屋問題惡化,任由數十萬住戶繼續居於惡劣居住環境。」正正是政府在鄉村進行大舉開發的論述。
屈得就屈的是林卓廷,不是他人。民主黨7年前聲言反對公私合營發展新界東北,今日東北發展容許地產商有四萬呎相連土地就可以原址換地發展,政府不動用公權力收回土地,正正就是「公私合營」。
土盟由始至終堅定反對東北發展,甚至對於「棕地優先」都有保留,一眾與我們合作的團體,也說土盟的原則太高。因為我們深信,土地不足是假象,分配才是真命題。自梁振英推動土地不足論,到今天由政府幕後推動的土地大辯論要多管齊下,弄公私合營和地產商勾結,以及全面填海填東大嶼人工島,把基層住屋和住在新界鄉村幾十年的村民作一個偽對立,政府所講的正是和林卓廷一樣為了興建房屋,趕基層之急。
但林議員不要忘記,政府一邊話冇地、但一邊卻賣地比地產商圖利,權貴所享用的高爾夫球場唔敢收哂、軍事用地唔收、閒置土地唔收、放任財團在市區囤地、重建永遠只有豪宅。我們追求的不只是土地能被適當運用,更希望土地可以在有序、可持續的規劃下用得其所,鄉村和海洋是我們寶貴的自然、人文資產,後代應該有權同享。更重要的是,我們堅定不移反對沒有民主規劃下的迫遷,誓必與寮屋居民繼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