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小心閱讀明報「最低限度」民調

小心閱讀明報「最低限度」民調

《明報》委託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做的反送中民意調查,過去三輪的提問都穩穩陣陣,讓數字說話。今日頭條公布的第四輪調查,若不仔細看報告原文,好容易會誤以為市民在「五大訴求」中只關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自第三輪民調開始,訪問員有問到除了撤回送中條例外,「政府仲應唔應該做以下嘅決定呢?」受訪者可以分別就「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林鄭辭職」和「重啟政改,落實雙普選」表態(明報已自動篩選掉兩個訴求)。兩次調查結果都好穩定,除了撤回外,80.3%認為應有獨立調查委員會、64.6%認為林鄭應辭職、74.2%認為應該重啟政改,落實雙普選(對上一輪數字為80.3%、64.6%和74.2%)。

但是,今日的報導由標題、內文和圖表都沒有顯示這些數字。今日的焦點是新加的一條問題:「你認為特區政府最低限度,仲需要回應邊啲訴求呢?」【不讀出答案】【可選多項】,結果70.8%受訪者說「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27%說「重啟政改,落實雙普選」,20.5%說「不檢控或特赦被捕人士」,18.1%說「撤回暴動定性」。

我有以下粗淺的想法:

1)單看數字,委託機構似乎已得到它期望的結果,即淺黃(甚至深黃)只要政府再答應多一項就會「收貨」,社會也應重回正軌之類。然而這套平亂論述推得太露骨(「最低限度」這個詞可圈可點),是有炒車風險的。市民重視獨立調查委員會,背後的動力是追求真相和懲罰濫權的公職人員,「缺一不可」,不是像溫和派期望的息事寧人;若果最後警察全身而退,民憤必定馬上爆發。將雞蛋全放到這個表面上最易成功的籃裏,風險隨時比支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更高。

2)新增問題的「問題」。首先是容易產生誤解,既是「最」低限度,就算提醒「可選多項」,受訪者也傾向只選一項;另外,當訪問員「不讀出答案」,問題的性質就會局部改變成對訴求的認知度,所以最多人說「獨立調查委員會」可能只反映最多人知道有此訴求。既然坊間最實質的口號是「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何不將訴求逐個讀出來讓受訪者選擇?

3)應該做什麼比「點先收貨」,誰更重要?從運動參與者角度看,當然是前者,上面提到由第三輪民調開始,訪問員有問政府應唔應該「重啟政改,落實雙普選」,兩輪都有接近75%支持,可謂全民共識。但兩次民調的報導,編輯都忽略了這個信息,而把重點放在「接受暴力的程度」或「點先收貨」上。幸好委託機構起碼願意將整份調查結果公開,容許各取所需,我希望各區運動文宣組把握機會製作單張,把這個基本的民意講清楚。

總之,現在已不是香港人的內部矛盾(75%支持要民主),而是人民與當權者的矛盾。任何傳媒和官員都不可迴避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