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責成貴小組進行六個月的土地供應公眾諮詢,現正進入最後階段。我們有以下建議:
一)收回並發展香港高爾夫球會粉嶺會址
貴小組在你們的官方網頁中指出,以現時的發展需要,香港在2046年至少欠缺1,200公頃土地(註一)。我們要求政府儘快收回並發展該幅170公頃土地。
香港高爾夫球會歷史悠久,球場內有大量植物,我們同意拆卸可惜。但此170公頃是現時全港罕有的單一大型土地,由政府擁有(沒有業權問題),土壤不曾被破壞(沒有棕地污染問題)、地勢相對平坦,並且接近現有鐵路及道路網。政府可透過完善規劃盡量保留樹林,在平整餘下土地後鋪設各項公用事業(水電煤及排污),即成為熟地,可興建大量公共房屋以解決土地及住屋短缺問題。
二)釋放軍事用地
解放軍在香港擁有大量土地,根據保安局局長今年一月就議員提問的書面回覆(註二),香港共有19處軍事用地,佔地約2700多公頃,即貴小組估計土地需求的兩倍多。以石崗軍營為例,該處包括石崗機場,面積大,地勢平坦,鄰近西鐵錦上路站,可快速發展。很可惜貴小組在社會沒有任何討論前,已將此選項從今次諮詢中剔除。特首日前更一口否決。其實駐港部隊在港駐兵不多,實際需求不大。有政黨今年四月的硏究指出(註三),每名駐港解放軍的人均佔用面積是駐澳門的44倍;總面積比有實際國防任務的新加坡亦為高。本港軍事用地除卻主權象徵意義之外,在使用率低、空置率高的情形下,特區政府實應與中央政府商討釋放部分軍事用地。
三)徵用囤地
現時各大地產商在新界多區囤積大量土地儲備。政府應與地產商恊商如何回購,甚或徴用該等土地。政府曾在2001年的年報(註四)提出「...假如基於公眾利益(主要因實施工務計劃)而須徵用私人土地,政府可根據適用的法例所賦予的權力收回物業...」。政府可否引用類似《土地徵用(管有業權)條例》(註五)收回土地。如果政府可以收回整條菜園村以便興建高鐵,為何不可以利用類似的方式收回此等囤地作建屋發展?
四)發展棕地
現時新界有大量土地被用作放置貨櫃、棄車、及各類廢料。這其實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影響附近居民的居住質素,亦浪費了我們的寶貴土地資源。我們理解此類土地屬於私人擁有,但政府可否考慮用上一段提出的土地徵用方式收回棕地。政府應儘快檢討、規劃、整頓及發展棕地。
五)改變預留「丁地」用途
丁屋是殖民地政府在1972年始推出的政策,原意為方便新界原居民在自己所屬鄉村建屋自用,並改善鄉郊居住環境。根據2012年政府公佈空置官地的數據顯示,全港有近932公頃(註六)預留作「鄉村式發展」的政府空置土地。時任發展局長的陳茂波2015年在立法會曾承認「鄉村式發展」的「規劃意向」是用作興建丁屋。如政府願意將九百多公頃的預留土地由丁屋改為其他較高密度的住屋發展,勢能改善住屋短缺問題。
六)善用短期租約用地
政府現有約800公頃用地以短期租約或以臨時政府撥地方式出租。其中有148幅 (註七)佔地面積超過一公頃,可否發展公營房屋?其餘面積較少的,在不影響附近居民的情況下,能否售予市建局甚或中小型發展商,以增加私人單位的供應數目?不適宜發展的應盡量綠化或改為市民休憩之用。
七)發展郊野公園或填海?
社會有不少聲音批評反對人士未能提出另類有效方案,實際阻礙香港發展。多個環保團體則指出如真正缺地各項方案都可以商討。我們只是不認同政府在未控制新增人口,未完善發展政府空地,未有效處理及利用囤地、棕地、丁地,未向中央爭取軍用地之前,貿然向我們最珍貴的資源打主意,這實在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我們尤其關注:1)特首及各建制代表在諮詢期完結前不斷透過傳媒力陳填海是香港唯一出路,以求製造「既定事實」;2)有團體建議在大嶼山東北部大幅填海,籌建東大嶼都會,這必定對海洋環境和香港儲備帶來極大衝擊,社會必須予以否定。
我們明白貴小組的諮詢聚焦於土地的來源及運用。但我們仍然希望透過貴小組向特區政府和市民表達,現時土地短缺除了政府在過去十多年來沒有提供足夠的土地之外,更大的問題是:
一)縱容人口膨脹
香港住屋求過於供,其實這並不只是一個土地短缺或建屋問題,更是一個人口政策問題。現時每日150名單程證配額,一年就可為香港帶來54,750名新增人口;這還未計算「輸入內地人才」、「優秀人才入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各項計劃。人口如此急劇的增長,不單對土地及住屋構成極大壓力,教育、就業、醫療、福利等亦層層緊扣。自陳茂波出任發展局長時曾批評任何阻礙家人團聚的建議均是不人道的,特首今年亦數次提出;但現時港府對單程證完全沒有審批權,機制透明度不足,公正性亦成疑。要全港市民捱貴樓價捱貴租,其中數十萬市民更要入住劏房或納米樓就是人道嗎?當特首及建制人士不斷「鼓勵」香港人北上融入大灣區,特區政府怎能同時說服香港人,為何家庭團聚者不可北上而必須來港?
二)公營房屋政策混亂
政府有多年發展公共房屋經驗,以往除公屋外,更提供居屋、夾屋、首次置業、港人港地至最新「港人首次上車盤」。但當現時樓價與市民收入完全脱節,「上車」的距離與市民越拉越遠,輪候公屋的市民只會越來越多。我們認為政府應集中資源興建公屋,照顧最基層/最多數的需要。政府在未能讓全部人「上樓」前,並無空間充當發展商,滿足不同階層的住屋需要,那是私樓巿場的角色。政府其實有嘗試推出可行政策,例如「港人首置」,但往往未能確切執行,在未見整體成效前即草草收場,又另推新計劃,出現年倍功半的結果。
三)上流鏈斷裂
樓價與市民收入脱節不單影響「上車盤」,亦令原有住在各樓價領域的業主失去上流的升級能力,上流鏈的斷裂令二手市場萎縮。當市民無能力搬高一級,就只能在原址繼續居住,結果就是下一級無機會晉升,層層皆斷。政府如欲解決住屋問題,務需正視並糾正這結構性問題。
我們感謝貴小組及各組員所付出之時間和努力。我們希望貴小組在諮詢期完結之後,能有效整理所有收集資料,如實向政府反映社會真正意願,為香港市民謀福祉。
謹祝工作順利。
專業團體敬上
精算思政 Act Voice
民主進步會計師 Democratic Action Accountants
思言財雋 Financier Conscience
前線科技人員 Frontline Tech Workers
良心理政 HK Psychologists Concern
杏林覺醒 Médecins Inspirés
職療同行 OccuFocus
進步教師同盟 Progressive Teachers' Al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