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明報
就日前《明報》報導大埔運頭街劍橋護老院「長者被脫衣全裸露天排隊等候洗澡」事件,本陣線感到極度憤怒。然而,院舍負責人只懂諉過於前線照顧員,又轉移視線,詭辯未能保障長者隱私不算虐老、沒有打長者等於不嚴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陳章明亦視之為獨立事件,漠視安老院舍監管力度不足,導致私院有恃無恐。他們的冷血態度令人不寒而慄,使本陣線對長者和我們每個人將來的安老生活,實在感到十分憂慮和著急。
利字當頭 人如草芥
事件中的受害者,除了是劍橋護老院的長者,亦是同樣會老去的我們!現時私院照顧人手十分不足,致使照顧質素低下,主要原因在於私院為了縮減成本,唯有將員工薪金開支減至最低標準,但護理員屬厭惡性、壓力大的工作,無法吸引新人入行之餘,亦導致護理行業人手流失嚴重,現時一般持牌私院整體員工人數只有約16人(每百名長者計算),比津助/合約院舍少約6成 (審計署《第六十三號報告書》) ,不難想像在此情況下,私院會採取去人性化又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解決運作困難。然而,輪候政府津助/合約院舍時間長,至少三年才能獲得編配,而長者一直嚮往的社區照顧服務卻支援不足,在此情況下,若長者有需要,逼於無奈亦只能暫住私院。安老院舍亦因而被商人視為有利可圖的生意,由於知道無論私院環境有多差,總會有生意上門,所以眾多私院亦無意改善自己的服務質素。
市場解決 缺乏監管
即使社署自1998年起推行「改善買位計劃」,將私院分成甲一級和甲二級標準,又打算於今年9月推行「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即「院舍券」),希望藉補貼私院,來填補資助院舍宿位不足的問題外,亦想藉市場競爭去提高私院質素。不過實際情況是︰「院舍券」只要求私院達到買位院舍甲一級標準,即無論在住宿面積和人手比例上仍與政府津助/合約院舍有一段距離——買位院舍整體員工人數約有32人(每百名長者計算),比津助/合約院舍少約2成多——難道這就是長者應得的晚年生活?而買位院舍多年來使用率持續偏低,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長者及家人均對私院質素缺乏信心,而缺乏信心的背後正正是因為現時私院欠缺充分監管,以是次大埔劍橋護老院為例,社署在過去5年已巡查院舍96次、共發出15封警告信,但該院舍仍能相安無事,到底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社署巡查時不應只單看院舍人手、設施數目是否足夠——即使不夠私院亦會在巡查時借人手、「做假數」來蒙混過關——更要看院舍「如何照顧」及有關照顧情況,否則所謂監管只會變得毫無意義。另外,社署對私院的懲罰向來只以罰款了事,令監管制度形同「無牙老虎」,變相縱容私院惡行,令老闆們無懼會被「釘牌」。
我們都是主角,今天我們若不關注,明天我們便要一同接受沒有尊嚴的「全裸日光浴」!
安老權益是每個人的福祉
如果不行動,即使吊銷劍橋護老院牌照,我們的安老權益仍然不受保障。安老是人生必經階段,長者勞碌一生,理應受到尊重,而不是到風燭殘年仍尊嚴盡失!安老服務應以人的身心需要為本,可是,市場化的私營安老院舍卻以利益為先,令長者晚年照顧情況堪虞。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及將會預留約8億元推行「院舍券」,但整個過程缺乏諮詢,政府亦從沒有理解長者的真正需要,便把長者推向私院市場,局限長者留在缺乏監管、沒有質素的私營服務,這正正揭示政府沒有打算承擔長遠安老責任。
「院舍券」令長者及家人只有「院舍」選擇,民間團體所倡議的社區照顧、在家善終、日間託管及護理服務、照顧者支援等,望穿秋水仍未有寸進。論服務多元性,澳洲已發展夜間託管服務、日本亦有24小時社區照顧服務,讓長者可以安心在自身的社區裡生活,照顧者亦能得到喘息空間。香港在福利融資及服務提供方面受到局限,政府只當長者、人口老化是財政負累,卻沒有尊重長者的權利。
為了長者、照顧者和我們的晚年,本陣線誠邀各界繼續關注事件,並關心自己的福祉,保障自己的安老權益;同時我們要求政府撤回於9月推行「院舍券」,正視資助社區照顧服務及院舍服務的長遠規劃。
延伸閱讀︰
護老者給林鄭月娥司長的公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