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子宮頸癌疫苗 點解仲未全面接種?

子宮頸癌疫苗 點解仲未全面接種?

今年施政報告中,政府首次提及資助接種子宮頸癌疫苗(HPV vaccine)。形式雖然是透過關愛基金為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女性提供免費疫苗注射,並非以公共醫療資源直接提供服務,但有報導指出,衞生防護中心屬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正審視此疫苗,將來有機會納入恆常資助計劃。[1] 與此同時,某些經實證有效的疫苗如日本腦炎疫苗和輪狀病毒疫苗卻未在其中,到底政府是如何判斷疫苗應否受資助呢?

HPV疫苗的過往討論
  
或許我們可從委員會過往對HPV疫苗的討論看到一點端倪。在2013年3月份,該委員會向衞生防護中心提交了名為「使用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的建議」的文件。[2] 當中最後一段解釋了為何HPV疫苗未被納入政府的資助計劃中。

原文:While the HPV vaccine has been added to the public health vaccination programme in some countries, its applicability in Hong Kong should be further examined. HPV vaccine could in future be considered for introduction into Hong Kong’s universal vaccination programme if the duration of protection is further established and universal vaccination programme is supported by local economic evaluation. Information on the logistics, 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such a programme, compared to alternative programmes, should also be sought.

中文翻譯:雖然有些國家已將HPV疫苗納入疫苗接種計劃內,但疫苗對香港的適用程度還需進一步檢視。若HPV疫苗效力的持續時間得到充份確定,而且全面接種計劃符合本地經濟評估,HPV疫苗便可在未來考慮引入疫苗接種計劃內。同時此計劃的物流資訊、可行性和接受程度亦需與其他替代計劃作比較。

如何判斷疫苗應否全面接種?
  
從上述資料可見,政府在考慮是否全面接種新疫苗時至少有4點考慮因素。1. 疫苗保護的持續時間。2. 經濟評估的結果。3. 全面接種的可行性。4. 巿民對疫苗的接受程度。除此之外,疾病對社會的負擔、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力都是決策者會考慮的因素。
  
本地的疾病負擔可能是最能決定疫苗是否納入計劃的因素,亦會影響到後文會講到的經濟評估。假如香港的子宮頸癌患病率(Morbidity)、死亡率(Mortality)等數據處於極高水平,政府有機會更容易作出是否資助接種的決定。
  
疫苗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同樣是備受關注的問題,副作用越罕見,越輕微就越理想。每個國家對於疫苗研發的規定都有所不同。在美國,疫苗研發通常要先經過2至4年的探索階段,找到相應的疾病抗原(Antigen)和疫苗的有效機制。然後是為期1至2年的臨床前研究,以細胞培養、組織培養或動物實驗方式確定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預計疫苗在人體內會出現的反應。進入臨床實驗前,研究機構需向監管部門提交臨床研究的申請,闡釋疫苗的生產方法,提供先前研究的結果和臨床研究的步驟。臨床研究又分為三個階段,研究對象的數目由少至多遞增。在首階段招募的參加者必須是健康的成年人(約20-80人),觀察疫苗的初步成效和有沒有明顯的副作用。第二階段須有數百名參加者,開始加入有機會患上該疾病的高風險人士。到第三階段就會招募多達上萬的參加者,測試疫苗在廣泛使用時會否出現罕見的副作用。經過以上步驟,監管機構就會審核此一申請以及持續監察疫苗的生產過程。[3]

至於要判斷一種疫苗有多「好」,可從其特性入手。效力(Efficacy) 和效用(Effectiveness)是其中兩個層面。效力所回答的問題是「這疫苗本身有多有用?」,透過在研究中比對兩組人(一組有注射疫苗,另一組沒有)的新增病例,得出疫苗在理想情況下預防疾病的機率,即是相比沒接種疫苗的群組,打了疫苗的人患病的比率少了多少。效用所回答的問題則是「這疫苗在實際情況下有多有用?」,探究的是疫苗在現實環境中的表現。由於現實遠比實驗環境複雜,從接受疫苗的個人情況(年紀、免疫力的強弱)到醫療系統的發達程度都會影響到疫苗的在現實的效用,有必要將所有因素總括考量。

要新增疫苗接種類別,講到底還是不能不說錢。疫苗對社會越有益越好,需付出的成本越低越好,總之要「抵打」。道理很簡單,方法可以很複雜,在此為讀者簡介三種疫苗的經濟評估方法。它們分別是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Cost Utility Analysis (CUA)、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CEA量度的是每單位的金錢對健康的直接作用。例如每10萬元的疫苗能減少多少宗感染個案和死亡數字。CUA著眼的是金錢對於疾病負擔和某些衍生健康指標的作用。在疫苗的討論中最常見的單位是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由疾病對生活的影響(質性) 和直接損失了的壽命(量性) 計算而成。因DALY能作為衡量不同的疾病的共同單位,所以CUA可以直接對比預防不同疾病的疫苗甚至是兩類性質不同的健康服務,例如比較注射HPV疫苗和大腸鏡檢查的成本效益,作出資源分配的決策。最後的CBA是純粹論經濟效益的評估方法。疫苗的好處會轉換成金錢單位,包括減少了的醫療開支、免於疾病和死亡的民眾繼續返工的生產力,加入疫苗的成本算一算就知道賺了多少。說起來這種方法似乎很適合某些資本主義社會。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真的說了算?
  
講了這麼多委員會考慮疫苗應否納入政府資助計劃的因素,其實這個委員會對政府疫苗政策有多大影響呢?

在2013年11月,當時短時間內有兩名幼童因肺炎鏈球菌死亡,於是家長紛紛帶小朋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政府希望資助疫苗,防止疾病爆發本是合情合理的決定。然而肺炎鏈球菌疫苗分為7價、10價和13價三種,問題出於本來已經接種7價和10價的兒童,他們是否需要補種13價的疫苗?

經商討後,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和工作小組認為無需額外補種疫苗。另一邊廂,政府卻同時宣佈全面資助所有2至5歲幼童接種13價疫苗,即使已經接種7價或10價疫苗亦合資格補種,形成專家建議和政府決策分歧的局面。

政府當時的理據是要「顧及市民與家長的關注」。的確政府在作出決策前須要考慮公眾意見,但如此一來科學委員會的諮詢角色又在哪裡呢?以行政決定推翻專業判斷,難免令人質疑政府已有既定立場,無論委員會建議如何,政府早有主張。

綜觀近年政府決策,諮詢過程越見形式化,走走過場了事。欠缺誠摯的交流,任由來自上面的決定一錘定音,終究無法重建巿民對政府的信任。

文:Wai
圖:Torange.us
健聞觀止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healthedia/

參考資料

[1] 關愛基金資助接種子宮頸癌疫苗。now新聞台。2016年1月8日。來自: 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164376

[2]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Vaccine Preventable Disease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IDS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Recommendation on the Us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Vaccin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March 2013. Available from: http://www.chp.gov.hk/files/pdf/recommendation_on_the_use_of_human_papil...

[3] The History of Vaccine. Vaccine Development, Testing, and Regulation. The History of Vaccine; July 2014. Available from: http://www.historyofvaccines.org/content/articles/vaccine-development-te...

[4] Weinberg GA, Szilagyi PG. Vaccine Epidemiology: Efficacy, Effectiveness, and the Translational Research Roadmap.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June 2010;201(11):1607-1610. Available from: http://jid.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01/11/1607.full

[5] 馮繼峯。科學與公眾:從肺炎鏈球菌事件談如何改善衛生防控政策制定機制。香港電台傳媒透視。2014年2月。來自: http://rthk.hk/mediadigest/20140214_76_123088.html

[6] 立法會急切質詢一題:侵入性肺炎鏈球菌。政府新聞網。2013年11月27日。來自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11/27/P201311270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