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何重建小販墟市文化

如何重建小販墟市文化

在財政預算案中,品客叔叔曾俊華提出要將外地食物車文化引入香港,諷刺的是,香港早已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街頭美食文化,由大牌檔至木頭車,深受市民及遊客的喜愛,但政府卻長年以環境衞生作為藉口,打壓熟食小販的發展,親手毀滅香港的地道文化。就以剛過去的農曆新年為例,深水埗食環署因應保皇黨區議員的連年施壓,終決定聯同警方於初一至初三部署大量人手於黃金商場一帶駐守,務求趕絕遠近馳名的「桂林夜市」,結果,街道雖然清靜了,但卻失去了生氣,政府此舉更惹起市民不滿,觸發具規模的示威行動。

誠然,大量小販通宵達旦聚集,確實對衞生及環境構成影響,設身處地想像,若我們居住的地方,每天也烏煙瘴氣,確實並不好受,但究竟問題是否難以處理?參照台灣大量的夜市經驗,不難發現,小販、地舖及住戶根本並非對立,只要管理得宜,三者絕對能夠和諧共處,但為甚麼香港卻無法做到,甚至不惜扼殺本土文化,也要滅絕小販的生存空間?可以想像,打壓小販和地產商的利益息息相關,當政府恢復容許小販經營,重新批發小販牌,加強衞生及環境管理,建立小販秩序,該帶居民自然歡迎,但當小型商戶能夠選擇經營方式,承租舖位的意欲便會減少,業主們便很大機會需要減租吸引承租者,最後對業主造成租金上的損失。換句話說,發展完善的小販文化,絕對是居民、市民、小商戶及旅遊業四贏的局面,唯一損失的將會是地舖業主。

所以,在討論小販政策時,我們必須要正視背後的核心問題,即政府為了維持租務市場的穩定,壓抑小販的生存空間,是徹頭徹尾的地產霸權為禍。許多朋友討論小販時,常說撐小販是為了重建「小販文化」或「本土風味」,事實上卻並不止於此,小販發展是打破地產霸權壟斷的其中一條路,基層市民可以選擇成為小販,脫離地產霸權控制,所需成本亦能大幅減少,更能推出價廉物美的產品,最終消費者及小商戶同樣得益。

不過,小販與該帶居民的矛盾仍然存在,若我們真的希望重建墟市文化,必須首先顧及居民的需要,包括搞好衞生、減低聲浪、維持秩序等,以及凝聚社區共識,讓小販與居民能夠和諧共處。具體方法例如是邀請居民提供墟市的意見、逐戶探訪聆聽居民的擔憂、向居民解釋現時小販於區內經營的困難、組織居民與小販共同協商可行而不影響民居的擺檔方案、共同監察、甚至是雙方定期檢討該區的環境衞生等,用各種方法確立一個幾方面都滿意的經營模式。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積極組織居民參與其中,令整個社區都樂意接納夜市或墟市的發展,這樣保皇黨才無法繼續操弄小販議題去博取街坊支持。

除了保存地道港式小販文化之外,我們更應肯定小販墟市在社區的存在價值,試想,政府高強度打壓小販的生存空間,令小販經營的成本甚高,社區內的基層市民若要就業,大部份均要受聘於大財團連鎖店,長時間而低薪地被大財團奴役。但若我們能夠重建小販墟市,讓市民能於自己居住的區內經營低成本小販檔,便能切實解決區內的就業問題,改善基層的生活質素,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而自主的經營時間和地點,亦更能貼合他們的生活需要。

其實,香港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確實是毋須「抄橋」,能否重建本土特色,提高對各地遊客的吸引力,只是事在人為。若只為保住地產霸權,而不斷犧牲我們的文化特色,香港最後定必平庸化而變得毫無生機,無論引入多少輛美食車,也無補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