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集《哲學有偈傾》的題目是「歷史講乜話」,請來浸大歷史系教授麥勁生做一次跨學科對談,從哲學角度質疑歷史的真確性,再從史家角度探究哲學史的存在必要,很好玩,很有意思。
放眼香港,這一集的內容特別有教育意義。即使讀過歷史,但對於史實作為一種論述也未必有足夠的敏感度,更別說建立一套歷史觀,作為個人論斷史實真偽的根據。當權者很容易就利用本身宣傳工具建構一套有利於其管治的講法。譬如說,官方力推大灣區概念,除了用各種方法威迫利誘外,更會生產一套相關的發展史,以大灣區的中心,把香港論述為大灣區的一個部分,而不再強調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的主體性。倘若香港人的歷史意識不夠強,對書寫香港歷史的功夫花得不夠多,那麼下一代在理解自身的成長地時,便沒有足夠的文化和理論資源,抗衡官方的大灣區論述,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便會向「大灣區人」傾斜過去,難以維持本身的獨特性。
「歷史講乜話」正好幫觀眾提升歷史的意識,掌握解構之道,使懷疑精神不致流於單純的陰謀論,而是採用科學方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並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提升了公民素質和文化修養。麥教授提到一點,特別有意思。他說,我們看待歷史,要代入紀錄者當時的時代背景中,有同情的了解。試想像將來的人回顧我們這個時代的遭遇,很武斷地便下結論,說香港人未盡力,經不起挫折,愧對下一代,我們會覺得公允嗎?同樣道理,我們看前人歷史時,也需保持警覺,多點同情地了解時代加諸每個人身上的局限,避免(太多)事後孔明的詮釋和評價。只有如此,我們才免於濫用書寫歷史者的話語權,免於犯當權者所犯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