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大澳永續發展工作室執行幹事謝世傑、低碳想創坊項目經理鄭依依
(獨媒特約報導)大澳處於低窪地區,颱風暴雨來襲時,經常出現嚴重水浸。2008年颱風黑格比襲港,大澳海水倒灌成災,水位更高達一層樓。事後政府於2009年在大澳推行水浸緊急應變機制,至今已七年。但有調查指出,大澳居民仍對機制陌生,過半受訪者(53%)對緊急應變計劃沒有印象。
大半居民未曾參與演習 不知庇護站地點
「大澳永續發展教育工作室」和「低碳想創坊」於過去數月,在大澳進行問卷調查和焦點訪談,訪問了204位15歲以上居民,及70名年長居民,結果反映超過七成受訪者(71%)未曾收過應變計劃的水浸警報,僅不足一成受訪者能說出正確的庇護站地點。大澳永續發展工作室執行幹事謝世傑指出,很多居民都不知道機制運作,往往透過地區組織和村代表才能得悉資訊。
計劃推行七年,居民仍未不熟悉機制,謝世傑認為與居民較少參與演習活動有關。低碳想創坊項目經理鄭依依指出,政府定期演習時會出動橡皮艇,測試救災路線,但調查反映有近七成居民未曾見過演習,更遑論參與其中。「這演習主要是為了協助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但缺乏居民參與,一旦水浸來襲時,居民又是否真的能夠配合救災工作?這令演習成效打了折扣。」
2008年颱風黑格比導致大澳嚴重水浸。(大澳永續發展工作室提供)
颱風來襲浸壞電器 居民感惆悵
居住在大澳13年的謝世傑,見證2008年颱風黑格比吹襲時,大澳水位在幾分鐘內上升,居民不得不離開,部份街坊更形容是「海嘯式水浸」,「那時好多家居電器都被浸壞,如雪櫃、煮食爐等,當問他們會否有預備措施,如把雪櫃升高一些,減少水浸的影響,居民都表示有心無力,因為年紀大而且受經濟因素影響。」他補充,大澳社區長者人口比例較高,更難應付嚴重水浸等問題。
今年八月,颱風妮坦來襲,大澳部份區域水浸達一呎,應變機制亦被啟動。謝世傑指出,當時水浸情況雖然不及2008年嚴重,但居民每次面對颱風來襲時,也感到十分惆悵,要重新搬置家居和貨品,花掉不少準備功夫。
2016年颱風妮坦吹襲大澳的情況。(大澳永續發展工作室提供)
氣候變化恐滅社區 促研究遷移方案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表示,大澳被水包圍,受全球暖化影響,預計社區在本世紀後期難以維持,促請政府開始研究安置大澳居民,為他們尋找其他合適的居住地點。「我要強調不是要大澳居民現在遷走,只是如果要應對2050年後的情況,現在做遷移方案研究不是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