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局之中,還有大局── 為雷動說句真正的公道話

(圖:雷動聲吶的建議名單,沒有提及參與討論的「策略選民」有多少人,沒有提及「策略選民」是否有代表性,雷動計劃卻呼籲全港選民跟從。)

坊間討論雷動計劃的人,不少都是亂說一通。有些針對批評者的政治背景,攻擊批評者是輸打贏要;有些繞過雷動的問題,批評泛民協調不果;有些甚至直接將策略投票的結果,完全歸功於雷動。前線科技人員一直支持雷動計劃,成員賀穎傑一系列三篇文章,卻毫不留情地點出計劃成效不彰以及其他種種漏洞,誠為可貴。我希望補充的問題有兩點:

雷動計劃版本變動頻繁,策略投票的執行細節,一直都是不公開不透明。最後,本來只由數千至一萬「雷霆救兵」執行的投票建議,甚至忽然改為呼籲全港選民跟從。這些執行上的重大改變,是否「從下而上」討論及決策?計劃改動的理由,是否有盡力向公眾清楚交代?如果沒有,雷動計劃負責人是否難逃誤導選民的指責,在倫理上有所虧欠?

其次,賀穎傑在第三篇文章,提出策略投票的困境,在於要取捨「公平」及「效率」。我認同兩者存在實際的拉扯,但文中所指的「效率」,還需要詳加討論。雷動計劃的目標,在於盡量增加非建制派議席數量。假如我們僅僅將立法會選舉,視為建制派vs非建制派的決戰,這個目標當然沒有問題。然而,從長遠民主運動出發,立法會選舉也是非建制派內部良性競爭的重要平台。

高舉建制派vs非建制派的二元對立,難免抹去政治路線差異。譬如說,賀穎傑指出九龍東應該棄譚得志保黃洋達。這種不談政見差異的棄保建議,相信無論是譚得志抑或黃洋達的支持者,都會覺得很難接受。當下香港這種比例代表制,本身已經非常鼓勵策略投票。雷動計劃以非建制派議席增長為唯一考慮,推動大型策略投票,將會大大增加選舉的隨機性,令候選人的得票,愈來愈無法反映其政治路線的實際支持。

簡而言之,非建制派整體議席是一個「大局」,非建制派內部良性競爭也是另一個「大局」。問題不只是「公平」與「效率」之爭,更是大局A的「效率」與大局B的「效率」之間的取捨。假如我們為了保存大局A,毫不猶疑地放棄大局B,長遠來說,結果很可能是贏了選舉,輸了運動。

參考文章:
梁啟智〈立會選後 先評雷動計劃:離地不透明〉

賀穎傑〈雷動掃盲系列之一:釐清常見謬誤〉

賀穎傑〈雷動掃盲系列之二:功敗垂成〉

賀穎傑〈雷動掃盲系列之三:成功關鍵在 Open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