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方面的公共開支(資料來源:房屋統計數字二零一四)
2015年的施政報告出爐,689上任以來不停強調房屋政策是施政的「重中之重」,實際上卻「雷聲大,雨點小」。689所謂的「重中之重」真正的意思是要慎重地與商界和地產商合作、小心翼翼地避免得罪他們。這份施政報告一貫以往的做法,極力鼓勵市民置業、將公屋興建量極小化,寧願選擇與民為敵也避免與富可敵國的商界為敵、維護商界的利益。而這份報告中房屋部份最叫人憤怒的,就是建議房委會選擇合適的正在興建公屋項目,以先導計劃形式,出售給「綠表」人士。簡直就是不知所謂,所謂的增加興建出租公營房屋到最後卻變成了出售公營房屋。從這份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以至香港整體的房屋市場都十分畸形,房屋:一樣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從來都不應商品化,但在香港卻淪為一種投資、賺錢工具。
出售興建中的公屋的行為極可恥
如今政府將興建中的公屋於日後以居屋形式出售,是對公屋輪侯者十分不公的做法。原本已經不多的出租公營房屋數量減少,公屋輪侯冊只會越來越長。公屋輪候無了期,基層市民被迫要支付昂貴的租金去租住劏房。社聯於2013年的報告指出籠屋的呎租最高達106.7港元,比豪宅的呎租還要貴得很,加上業主不停加租去壓榨租戶,令原本收入已經不足以應付生活的基層家庭百上加斤。雖然這樣能夠滿足多一些市民的置業需求,但此舉一出是不是代表政府以後都可以隨意將新公屋出售,剝削在公屋輪侯冊的市民?
政府多年來於房屋政策的目的都是鼓勵市民於私人市場就業、塑造「置業就是成功」、培養「炒樓文化」、令房屋變成地產、一種投資工具。然而,政府這樣做表面上是鼓勵置業,但背後目的就只是為了減少政府於房屋方面的公帑開支。03至04年度政府於房屋方面的公共開支佔了政府公共開支總額約9%;到了13至14年度,政府於房屋方面的公共開支只佔政府公共開支總額的5%。政府不斷以基本法107條來做「擋箭牌」,指特區政府要以量入為出為則,當這邊廂要增加資源的話,那邊廂就要削減資源。
住屋不應是投資、地產,房屋「去商品化」
置業只是滿足房屋需要的其中一個方法,要滿足住屋的基本需求還可以用租樓的形式。只是在這個畸形的樓市中,買樓比租樓划算,加上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剩餘福利制度的社會,退休後的福利政策不完善,因此令很多市民都傾向買樓置業作為最佳的退休保障。
房屋從來都不應被當作成地產,可是香港政府一直將房屋「商品化」、塑造成投資工具,並一直說利用供求平衡和市場機制便可解決房屋需求。然而,從現實可見,此舉只會令樓市越來越泡沫化,令房屋問題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去解決。政府的存在是要來服務市民,因此政府絕對有責任去滿足市民最基本的住屋需要。一個有保護性的房屋屬於多亞爾(Doyal)和高夫(Gough)的「人的需求理論」中其中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因此,政府於房屋政策上應滿足市民最基本的住屋需求,讓每個市民都能有一個體面的生活。因此,政府應反思整個房屋政策,參考德國和瑞士等成功例子,推出租管等多項措施去將房屋「去商品化」。
應如何走下去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當每個人都能夠有一個具保護性、穩定和體面的房屋時,市民平常不用為日常住屋日煩夜煩時,生活自然也過得開心一些,對於紓緩民怨有很大的幫助。政府要做的就是以廉價出租形式去提供大量具保護性、穩定和體面的公營房屋供市民租住。在私人市場方面,有能力的市民可在自由市場租樓、購買物業自住或放租,政府可以開徵資產增值稅等稅項去阻止炒賣樓宇和重推租管去限制租金升幅、保障租戶的租住權和平衡、保障租戶和業主的權益。另外在退休福利制度方面做好一些,例如訂立全民退休保障,令市民於退休後生活的去商品化程度增加,令他們不用以置業來作退休後的生活保障。
說到底,要糾正這個畸形的房屋市場,就需要一個有魄力、有資源的人或團體站出來:政府徹底改革香港的房屋市場。社會上很多人仕和團體,但他們缺乏的是資源。而擁有最多資源的政府卻不停地將問題一拖再拖,不敢與大財團對抗、只敢欺壓升斗小市民。最重要的是人民能夠打破迷思和畸形的想法,不要盲目信從政府的論述。為這一代和以後的世代站出來,凝聚社會力量、向政府施壓,迫使政府去徹底改革香港的房屋市場,從而正視並糾正香港現時的房屋問題。
題外話:政府干預不一定就是不自由、強權,適度地干預市場是成功的要素
在香港,有不少人深信一種畸形的論述,他們認為政府不應干預市場的運作,香港的成功全靠自由經濟、房屋問題就只是供求不均,增加供應後問題就迎刃而解。然而,房屋問題並不是所謂的供求失衡這麼簡單,房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加上在香港這個全球獨有的社經環境和歷史背景下房屋問題就更加複雜了。如果要談香港房屋問題的來龍去脈的話,可以討論很長時間,筆者在此不加以論述,但是,香港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榮是因為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預。
香港於六、七十年代能夠迅速發展經濟是因為政府大力干預市民生活成本中佔最高比例的兩項:糧食和房屋。當時因為政府的干預能夠減低工人的生活成本,因此當時的工資也能夠壓低,因而吸引外資設廠。1973-1974年度住屋成本平均只佔住戶的14%。另外,縱觀全球,有很多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的國家都有不同形式的房屋干預。因此,政府干預市場並不代表不自由、強權,反而政府適度地干預市場更可以製造有利條件去發展發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