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土地大辯論之香港要點先夠地?

土地大辯論之香港要點先夠地?

0. 千二公頃入面,可能得一半同民生問題有關?

由林鄭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星期四宣佈展開「土地大辯論」的諮詢,從而決定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土地。小組指,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公屋供應不足、私樓樓價貴,根據規劃署的估算,未來30年需要1,200公頃土地,其中121公頃為公營房屋、109公頃為私營房屋、256公頃為經濟用地(主要是甲級寫字樓)、其餘720公頃為休憩、「政府、機構或社區」和*基建*用地。所以如果只計算與民生問題最有密切關係的房屋、教育、醫療、休憩等用地,可能*連1200公頃的一半也沒有*,更不要計算不少市民也未必負擔得起住私樓這個現實。

1. 香港要靠移山填海先夠地?

諮詢文件提供了18個未來開發土地選項,例如發展棕地、開發新發展區、重置葵青貨櫃碼頭等,其中,「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的篇幅較多,文件中還有一句「過去十多年大型填海工程幾乎停頓,造成今天土地短缺情況」,把填海與土地短缺再與房屋問題拉上必然的因果關係,完全是政府意圖混淆視線的把戲。

填海會對環境造成不能逆轉的破壞是眾所周知,所以在填海之前,我們必先深思熟慮香港是否真的已「無地可用」。香港眾多的土地問題,其實不是源於「唔夠地」,而是分配極度不均和不公。以無休止的丁屋政策為例,丁屋政策的原意是讓原居民自住,讓他們維繫自己的家庭和社群。但現時不少原居民已不在丁屋自住,反而是與發展商合謀「套丁」牟利,現時香港已有不少非法建成的丁屋大型屋苑,政府不嚴厲執法、不為丁屋政策訂立日落條款,更定期預留更多土地予原居民興建丁屋,現時已預留土地已超過930公頃。若將部分土地釋放出來發展更有利民生的用途,相信能紓緩不少「土地短缺」的壓力。

再說說市區。政府在開發新土地並規劃時,私營房屋的佔地比例一般都比公營房屋多。以去年在立法會討論的東涌新市鎮擴展為例,雖然公私營房屋的*單位數目比例*是6:4,但私營房屋的佔用土地為52%,其餘公營房屋用地中,是包括公屋及居屋,若公營房屋的需求大,政府是應該提高公營房屋的佔地比例。或許有人會覺得,私樓也有其需要,多興建也有助中產置業。但樓價高企的問題,不單單是增加供應就能解決的。不少人都把樓房當成投資炒賣的工具,導致樓價不斷飆升,若政府不壓抑投資的需要,讓市民的住屋權得以保障,無論開發多少土地,樓價也只會繼續遠遠超出市民的負擔能力。

2. 唔賣地比地產商起私樓,政府會冇錢改善民生?

這個問題,是一位身邊人問我的。我想或許不少人都有個美麗的誤會--政府多賣地增加收入,就能投放更多資源予教育、醫療等範疇,改善民生。事實上,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香港政府的賣地收入,全數均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並不會用於經常開支。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中,的確包括一些與民生有關的小型工程,如防治山泥傾瀉工程、重鋪路面、興建院舍等,但基金同樣包括很多「大白象工程」--高鐵、蓮塘口岸、新界東北/橫洲收地、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技術性研究等。基金的原意,是要加快審議小型民生工程的審議進度,但現時政府往往利用基金,將爭議性項目綑綁民生工程,要求議員一次過通過。所以說,政府瘋狂開發土地再賣地,就是為了支撐一個又一個的大白象基建。

3. 發展左粉嶺高爾夫球場,啲人要打波點算?

最近粉嶺高爾夫球場成為土地爭議的焦點,有人會擔心,失去了粉嶺高球場,會有損高球運動的發展。先撇開粉嶺高球場的昂貴入場費和會費不說,即使政府收回高球場發展房屋,香港仍有幾個高球場/練習設施可供公眾使用。再者,已有團體建議政府在前堆填區用地重置高球場,事實上此發展模式亦有先例--大埔珀麗高爾夫球會的前身,其實是船灣堆填區。

4. 香港嘅土地問題,唔係政府所講咁簡單

政府要移山填海、開發土地時,往往會把問題說得很簡單--因為香港不夠土地、因為香港地少人多,但她隻字不提官商勾結、土地和業權壟斷、永續的丁屋政策和空置丁地、土地分配。香港不少新市鎮的確是在港英時期填海而成,但到了2018年,我們要意識到土地資源不能被盲目和過分開發、要著眼於最根本的社會和權力結構問題,不能容讓政府和發展商再以破壞土地鞏固自身權力和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