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的語言偽術,好似「僭建處理咗,個僭建就唔存在」,人所共知,卻原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也不弱。
土供組早兩天向林鄭提交初步觀察報告,涉及5個土地供應選項。對於粉嶺高球場用地應否收回,小組表示,社會意見較為兩極化,未有表態要發展。這個「意見兩極化」的講法,跟以往政府每逢要扼殺反對聲音時,便搬「社會上有不同意見」出來做擋箭牌一樣。
其操作方式,是瞄準那些對有關問題一知半解、比較和稀泥的人。她/他們傾向相信政府為市民設想,又自問中立,對政府施政的態度取決於「民意」。既然政府說有不同意見,即社會未達成共識,那便不應該太快下定論。這些市民往往有一種以和為貴或信服官威的心態,很容易跟著政府吹的風向走,而很少會——或根本沒空——深究當權者所言是否屬實,是否有理。
今次情況更明顯。除了少數權貴和高球場職工,輿論差不多一面倒支持收回這片私人遊樂場地——起碼不會強烈反對(可參考阮穎嫻〈高球場建屋 最符合社會效益〉)。所謂社會意見兩極化,反對收回的一方,除了屬少數,所持的理由亦相當薄弱,甚麼損害場地的歷史和保育價值,根本欠說服力——收回高球場不等於要摧毁那些有保育價值的建築物和樹木;甚麼對體育發展有重要貢獻,但它向來主要讓二千多名會員享用,高球教練鄭文雅更直言,收回粉嶺高球場對精英運動員無影響,香港高爾夫球會亦無支持培訓本地運動員:「佢咁多年歷史,係佢會員有無出過精英運動員?」
土供組強調兩極化,其實是故意抬高少數反對收地聲音的地位和分量,使之與要求收回球場的主流意見平起平坐,從而紓減政府所承受的壓力。但無論質和量,保留高球場的聲音都不能達標。說到底,土供組只想以歪理捍衛高球會少數達官貴人的特權,懶得理有多少人住得擠、住得貴。
其實,說到社會意見兩極化,用來描述公眾對填海的取態,更為接近事實。可是,土供組這時候又不凸顯雙方矛盾了,反而大力推銷維港以外填海,強調不少市民支持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反對填海的個人和團體,意見的力度被大幅削減,被形容為「那些對填海表示關注的人士」,而且只是對選址和對環境的影響有憂慮。
土供組特別提及有人反對在馬料水填海,只是假裝不偏不倚,因為這個選址根本不是其心水,「東大嶼都會」才是。土供組指,「今天的土地短缺,很大程度與過去十多年沒有推展大型填海項目有關」。這樣把問題定性,是刻意迴避不少專家學者的洞察:土地問題在於規劃失當,也在於大地產商不公不義,政府卻眼開眼閉,任其大量囤地(美其名為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霸地和炒賣樓房。土供組建議政府在設立合理機制的前提下,採納公私營合作模式,自然是替囤積居奇的大地主製造套現的機會。須知道土供組便是所謂合理機制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