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國研時評——特首選舉簡評

國研時評——特首選舉簡評

五年一度的特首選舉又告落幕,雖然林鄭月娥欲拒還迎,公關表現又差強人意,但仍順利成為梁振英的接班人。我們在大局既定以後才作出評析的原因當然不是為了「馬後砲」,而是向來認為,選舉對廣大勞動階層來說本來就是例行公事,不論誰當選都沒有多大的差別,而多少值得在乎的,是過程當中所反映的一些事實。

我們循例從有意競逐特首寶座的候選人分析說起,首先,林鄭月娥代表了官方的正統路線是再明顯不過的,曾俊華以其對立面的姿態登台構成了這次選舉的基本面。「配角」方面,葉劉淑儀有野心,想取代林鄭的位置。其實葉劉的履歷和工作能力並不比林鄭遜色,甚至在《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事件上曾經替政府揹過黑鍋,然而她的要害在於沒有乖乖去當政協而跑去搞政黨,需知北京最顧忌的是有人挾民意要權,這類人的下場就像電影《投名狀》的編劇藉着李連杰所扮演的角色告訴「改良派」的,恃着立了軍功入宮面聖的時候表現為民請命結果遭朝廷暗殺。可以順便一提曾鈺成也是這一類人,只是他並沒有嘗試「衝燈」,而選擇間中冒出一句與北京頂撞的話,最近好像組織什麼智庫,似乎要步葉劉後塵。

另一「配角」胡國興的參選曾被人喧染成「界票」的陰謀論,然而選舉結果顯示「界票」對北京來說大可不必,「胡官」可能純粹代表司法界舒發滿腹牢騷而已,「界票」之說反映出民間對曾俊華當選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我們接下來需要對曾俊華的參選作進一步分析過後再反過來探討那種現象。

曾俊華參選的背境

有的社會精英雖然是業務上面的專家,但政治上卻是十足的庸人,他們也許真心為社會作出貢獻(當然可觀的報酬還是要索取的),卻相信香港好一段日子當中所表現的繁榮與和諧是良好制度建設的結果,於是有感當前社會撕裂是有人一意孤行、破壞制度造成的。然而我們向來強調,政治歸根究底是經濟利益的鬥爭,我們曾經藉着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波折,透析回歸以來的權力鬥爭是統治階層當中,行政干預及自由放任兩種策略之間的鬥爭,過往董建華──梁振英與曾蔭權──唐英年就分別是官僚集團與地產寡頭的代表人物。

上一届特首選舉中,梁振英以689票的些微多數勝選,其後北京以為對港人施以小恩小惠,加上揭露寡頭與曾班子的直接勾結與及黎智英與泛民政客的幕後操作,就能夠貫徹加強對香港控制的意志。於是2014年增發免費電視牌照事件以及2015年試圖讓立法會通過人大「8‧31」假普選決定的時候梁振英明顯表現了獨斷、「搬龍門」和「戾橫折曲」,近期林鄭月娥主導的西九故宮館也繞過了一般的諮詢程度,連假民主的工夫都懶得去做。這樣的背境下,政府內部具決策權力的中上層對最高層獨攬大權的處事手法也有所不滿,增發免費電視牌照事件中,通訊事務管理局局長就曾表達過異議。

另一方面,由於有份參選小圈子選舉的中產專業階層當中,「保皇」與求變的力量此消彼長,如果在上一次的選舉結果的基準上有所反映,加上能夠從建制陣營「界走」一少部份票源的話,倖勝亦非完全沒有可能。我們估計曾俊華大概就是出於這樣的盤算而參選的,其改革「丁屋」制度的政綱正是向「鄉事派」打主意的一着。然而林鄭月娥獲得了比梁振英更多的777票,結果似乎有點令人意外,其實增加的很可能就是商界的選票。

曾幾何時,地產寡頭都是躲在幕後讓港英政府執行自由市場政策的,可是政治氣候有所轉變,於是捧出自由黨出身的富商唐英年作為梁振英的對手並與北京對抗,可是上述兩個集團藉僭建風波開始互揭瘡疤的鬥爭落得了兩敗俱傷的結果,更促成本土派脫離泛民特立獨行,成為了雙方都無法收拾的爛攤子。當前形勢下對整個商界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穩定的營商環境,所以更願意傾向支持保守勢力加強對本土派的打壓;有能力收買政客左右政局的地產寡頭也不妨以手上一票向北京表示效忠,同時營造曾俊華高民望落選的局面,讓官僚集團去表演「官迫民反」。本港首富似乎早就預料到選舉結果,並於投票日前就向公眾表明了「事不關己」,指港人不能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候選人是咎由自取。

至於民間經歷過爭取「真普選」的「佔中」以後仍然妄想通過小圈子選舉「選賢與能」,竟對曾俊華熱捧卻是十分諷刺的。其實曾俊華的政綱也是十分空洞的,反映社會上多數人還是沒有從僱傭奴隸的狀態中覺醒過來,他們仍然滿足於一個「廉價的面子」,誰會講兩句好說話就把誰當「好人」看待。當然,這裡頭也有傳統民主派的影響,這種由中產專業階層構成的所謂「策略派」已經意識到「本土主義」也是衝着自由而來,於是採取毫無原則的立場淡化問題。

勞動大眾必需認識資本主義社會民主、法治的本質

好多人以為只有公職人員收受利益,或者當官僚資本家親自掌權獨斷專橫才能構成「官商勾結」,其實就算一個政府嚴守「政治中立」,事事循規蹈矩按程序辦事本質上也是為地產、金融寡頭服務的,這是因為壟斷資本總能夠在市場競爭當中佔有優勢。政治上,言論、結社、集會等政治權利不受侵犯故然值得大家珍重,不過設想通過法治去實現公平、正義就是不設實際的,只要大家願意通過實際問題反覆思量就會明白這一點。

三權分立是傳統民主派的追求,那種設想當中,議會是代表民意的立法機構,而政府應當扮演執行民意的角色,法院則維護法律權威,接受公眾有關法律糾紛的入稟。然而在最完善的民主社會當中,法律也不可能對現實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作出規定,必然存在着形形式式的「灰色地帶」,而政府的管治實際上都是通過各種行政手段去實現的。大資本家請得起律師咬文嚼字,代自己去挑政府的毛病,面對限制自己的制度和程序大有條件說「有事跟我的律師談吧」!而公職人員為免犯錯而妨礙仕途,面對資產者的挑戰大都會尸位素餐,所以資產者總能夠享有較大程度的自由,一般人就只有乖乖地遵守各種行政措施。

另外,雖然法院接受任何人的提告,有時候道理也明顯在原告人一邊,就好像本港某私人屋苑的「一樓」竟然是低於地面,小業主打算入稟追討損失,然而發展商卻擺出一副奉陪到底的姿態,務使原告人得不償失。正所謂「人出雞你出豉油都點乾你」,壟斷資本以本傷人就是要阻嚇普羅大眾,如果沒有花不完的鈔票和精力就別玩法律遊戲,於是社會只好展開冗長的醞釀民意過程,然後提交議會進行立法或修法,可是新的法例訂立以後壟斷資本又有新的花樣,形成一個沒完沒了的循環,勞動大眾永遠得不到解放。

總而言之,曾俊華根本沒有資格充當勞動大眾的政治代表,社會仍需要進一步的民主啟蒙,大家必需認清資本主義社會民主、法治的本質,掌握識穿各種維護壟斷資本利益言論的本領,不要以為說一句「浪費納稅人金錢」能夠對公職人員產生威攝作用就叫做享受民主權利,因為這等如說納稅最多的人理應擁有最大的權力,借壟斷資本家的淫威向政府施壓,或者讓資本家有理由說自己納了稅就完成了社會責任,有不滿找政府的麻煩去吧!

民間國民教育研討會
2017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