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商討民主的政治能量

DSC04010

圖為編輯所加

數十萬人遊行的確具有可觀的政治能量,有沒有發揮這股能量是不能忽視的課題。像埃及人民迫使穆爾西下台,當然是一個進路,不過,若不想如同埃及人民一樣年復年的走上街頭,則又該有怎樣的出路?在真普選以外,商討民主是否應該納入想像?是否一個重要的補充?

「學校轉直資」這類議題,主要牽涉的卻是地區居民子女的均等教育機會,其實正是商討民主的一個適切試點。

學校轉直資的決策,以過去常見的為例,要非由管理層一錘定音(或連同局限於諮詢校內教師),就是教師團結起來跟管理層(也許還有鼓吹轉直資的官員)或明或暗的角力,前者認受性成疑,後者則在在需要精力,甚或不無損耗。「和平佔中」的商討模式,不失為解決爭議的一條出路。

首先,要決策充份知情(well informed),資訊是重要的。就津校轉直資而言,現有家長關心的,包括學費以及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未來家長關心的當然是子女入讀的機會,特別以當區居民為然;教師關心的,是權益和專業,前者包括職業保障,後者則主要是收生會否淪為學額買賣、教學和學習會否受市場消費制約等等;辦學團體、校友一般或更關心學校的宗旨、良好教育是否得以維持;教育專業的關懷,首先的當然是均等與卓越等價值,以及理順「『教好』學生」的原則和「教『好學生』」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要回答上述問題,必須以充份的資料作基礎,各群組人士的民意有何趨向,理應及早調查。對繁多資料和數據,務須事先提供,解讀和分析,而一定的評估或推算,也屬不可或缺的資訊。不少轉直資的學校都聘用公關公司代辦宣傳工作,其實資源更應用在提供有用的資訊上,而不是(起碼不只是)宣傳和遊說。

基本資訊公開後,自然有各種評析以致立場的宣示。為了利便商討,合理而非謾罵的觀點,不管最後立場是正抑反,都應納入供參與商討者參考。共商當然歡迎所有持分者參與,人數可由隨機抽樣控制,但應可接受列席旁觀。甚至,參考一些外國的例子,可採取類似陪審團的形式,交由隨機選出、全無利益相干的公民決定,只是,要利益攸關者把決定交給第三者,是否適合港情,可以再議。

為了更好的讓共商者理解議題及觀點,可以邀請不同觀點的代表現場辯論或解答疑難,然後由商討者仔細思考、討論,若一圈討論不足以解答疑難,則不妨在全體共商環節後多辦一圈辯論、問答及分組討論,當然,最後總要回歸全體共商作出結論。

結論最好由共識達至,甚或經過調解,無可奈何才以多數作決,而最重要的是,
分組討論或全體共商,必須公開透明,這是了解決策背後的理據、判斷是否合理不可沒有的。

過去在不少會社(甚或在學校)的經驗是,一些人愛暗地裡作出種種經不起查證的謊稱或誤導,甚至在會議上作錯誤的陳述或言論,並利用「畀面」文化、人脈關係以圖左右全體的決定,到被指出時卻躲在組織的背後,說那是集體決定,以避過誤導的責任。這種暗渡陳倉的手法,是商討民主最要不得的。

當然,商討民主並非只有一種模式,但以上的過程,其實已包含商討民主常見的數個特質。各種觀點、各持分者的分層隨機抽樣達至的是包容性(Inclusion);事前提供的資訊、一圈兩圈的答問或辯論,為商討(Deliberation)而設;如果最後結論受到尊重,履行的是影響原則(Influence)。

不要誤解這是講求三者平衡,商討民主力求的是,三個標準均須滿足。表面上看,這樣的過程或許比傳統的決策繁複,不過,傳統決策似乎效率優勝,但因為在包容及商討的維度上水平低下,可能有損政策的質素。

當然,爭議之為爭議,就是未易有共識,即使包容不同持分者,但要放棄利益,似乎未許樂觀。不過,因為社會本來就是共有的(common),通過反覆的商討,對各造的觀點及前提,可望取得更多理解,可望得到更多理性思考,而不是簡單機械的堅持己見。在國外,成功拉緊距離的例子並不罕見。

「學校轉直資」本來是社區性質甚濃的公共議題,十分適宜以商討的方式作決策;影響區內的不少決定,也可作如是觀。一些「不在我家後園」(Not in my back yard)的全港性議題,包括骨灰龕、重整巴士路線、垃圾堆填區等等,即使不宜由個別社區作決策,但也可以用「公民報告」的形式來呈現商討和包容的觀點,對整體決策,即有促進的作用,也不無對照之效。

商討不是吹水,不是城市論壇,而是可以導引公民政治能量走上參政的道路,與其讓公民意志消弭於唱K、被代理或冷嘲熱諷中,不如積極籌備,補充普選民主的不足。(201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