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和持續的反送中運動,已從反對引渡轉為反對特首和高官獨裁和失職,轉化為爭取雙普選運動。香港政府目前正經歷著六七暴動後,而非單自回歸以來,最嚴重的信心危機。運動令人矚目:六月份八天內出現破紀錄的三百萬遊行人次; 自1992港大民調有紀錄以來,市民對特區政府淨支持度跌至最低; 更為重要的,這場從三月開始的運動,在經歷過數次嚴重的警方鎮壓後,至今獲得的支持度仍然高企,而且支持是跨階層和跨年齡層的。
各種跡象顯示,中央政府不單力撐逃犯條例,更有可能是幕後推手,它亦極力抗拒在暑假末北戴河會議前對民陣的五項訴求作進一步讓步。儘管如此,運動至今已收到了不凡的成果。
運動成果不凡:
在國際層面,歐洲議會已促請港府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並通過議案促停向香港出口或違人權的人群管制裝備。這是1997年以來,歐洲議會首次針對香港提出制裁。議會亦促請港府釋放及不檢控和平示威者,並就警方在示威中過度使用武力展開獨立調查,和在香港落實普選。美國國務院則表明對修例感憂慮,指修例會威脅香港在《美國——香港政策法》所享的特殊經濟優惠。此外,美國參眾兩院兩黨議員共同發起《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並得到眾議院議長的支持。
同樣重要的,特區政府和警察壓制人權的活生生影像,經全球媒體廣泛發布,繼2014傘運後, 進一步觸發全球對香港人權受壓產生同情。這種同情若獲持續的民意動員,正如總統候選人韓國瑜要公開表示台灣人不接受一國兩制,有望令部分民主國家領袖,繼續支持香港未來崎嶇而漫長的的人權和民主運動。不要忘記,前英相戴卓爾亦是在民意壓力下,才開始對南非的種族歧視實施經濟制裁。
此外,特區政府在面對差不多新低的支持度下,要通過極具爭議的政策變得更困難,例如明日大嶼和國歌法。上述具爭議性的政策將面對龐大民意壓力,需作出更廣泛的公眾諮詢,甚至被比其他更佳的方案取代。
最後,壽終正寢雖非法律用詞,但民望既處於歷史低位,林鄭政府在本屆立法會會期內,再推逃犯條例變成不可能。相反,即使林鄭宣佈「撤回」條例,只要民間抗爭力下降,特區政府亦可在下屆立法會對《 逃犯條例》稍作修改後重新強推。故此,這場港人參與的浩浩蕩蕩運動,已成功阻截了條例在本屆立法會會期通過 。如何維持和增強民間抗爭力,就變成極重要課題!
遊行疲累——運動如何持續?
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進入遍地開花階段,當中警民也爆發暴力衝突 。但在設備、組織均遜於警方下,暴力衝突不見得能在短期內大幅度加強政府壓力,同時亦面對流失溫和市民支持的風險。民陣就《逃犯條例》搞的六次遊行,人數在最近兩次明顯下降。畢竟大部分市民並非全職從政,難以長期參與遊行。中央和特區政府拒絕作出進一步讓步,明顯在打消耗戰,藉提升公眾無力感,使他們放棄繼續參與,這種遊行疲累在九月開課後會更明顯。要成功打持久戰,增強民間抗爭力,要依靠龐大和實質的動員能力,推進人權和民主,除了遊行,以下方法值得思考:
第一, 除街頭運動,還有議會抗爭——眾多威權社會包括灣、非洲和南美,推進人權和民主,是靠上述兩條條腿走路。議會抗爭,借助全職議員和助手,較易獲得媒體報導、較街頭運動擁有更強的紀律和更穩定的資源,可彌補社交媒體動員和街頭運動的不足。但議會抗爭路線在面對DQ以及和理非非的手法,不是毫無作用嗎? 上述懷疑,未必適用於未來。
自2014年以來,中央透過特區政府,對香港核心價值越趨明顯的打壓,加上整個《逃犯條例》修訂過程中政府的粗暴手段,充分暴露港人不能再靠特區高官,保障核心價值。在香港面臨核心價值被摧毀的狀況下,過去數月泛民議員在議會或街頭抗爭,都已採取更進取的手法。為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和推進民主,各政黨或非政黨亦可策略性地以新面孔、不會輕易被DQ的撐民主力量,在今年11月區選中選出個半數區議員。 跟著,在十八區既重民生,又強調民主教育,不斷替街坊充權和組織群眾,透過靈活和適時的群眾動員,保護核心價值和推進民主。
只要投票率偏高,沖淡建制派鐵票效應,非建制⼀⽅就有望贏得區選過半議席,還能奪取1200⼈特⾸選委會的近⼀成席位,令非建制派選委總數從「超300」進逼「超500」,增加北京操控特⾸⼈選困難。此外,區選大勝亦能搖撼建制派樁腳,那麼建制派保留立法會的議席就變得更難。
要贏得區選過半議席,需盡快利用十八區遊行、連儂牆,連登仔,大量義工,持續地在地區派發單張、搞網站,論壇、遊戲攤位等,指出建制派區議員:(一) 利用議會撥款,明益友好團體搞活動(審計署審計報告);(二) 協助特區政府支持眾多惡法和劣政;(三) 將地區小型工程變成大白象,例如元朗一條造價17億元的天橋,耗資33萬元的英皇道「不能避雨亭」,南丫島每個泊位要8萬元的單車泊車場;(四) 縱使是十八區的最大政治派別,但忽略地區的大小問題,屯門公園大媽跳艷舞和噪音是冰山一角。上述資料透過各大媒體和區議會網站、泛民政黨、地區組織,便可獲得和廣泛發佈。
第二,抵制TVB——TVB新聞的極盡偏頗,長期偏幫特區政府和保皇黨,絕非偶然,而它對年長或低下階層,影響力仍然甚大。黎瑞剛是TVB實際大股東,他是中共黨員,曾任上海市委副秘書長,代表紅色資本收編傳媒。按財經專家指出,TVB的主要收入是在大陸,故一兩間公司例如寶礦力,在內地生意額佔總營業額有限的機構抽廣告,並不表示杯葛廣告就能抵制TVB。要有力抵制,不妨找幾個近期反佔中的例子,製作圖片和單張,比較TVB,RTHK或ViuTV/ Now TV的不同內容,然後在十八區只播放TVB新聞的茶餐廳外面向顧客和老闆派發,清晰指出TVB 新聞偏頗之處。如有一定茶餐廳放棄TVB ,那麼可設計網站或派發單張,指出那些茶餐廳有RTHK或ViuTV/ Now TV,鼓勵市民光顧。若能持續執行,有望引起茶餐廳推到TVB的 骨牌效應。在家中可以向長輩播出幾段近期明顯的例子,比較TVB,RTHK或ViuTV/Now TV,以特顯TVB的偏頗內容。
第三,抵制其他紅色媒體
三中商(三聯、中華與商務書店) 和母公司聯合出版集團,由中聯辦擁有,是黨國機器一部分。現時大部分的大學書店都由三中商營運,不少教科書出版商,老闆亦是中聯辦。中聯辦經營香港過半數書店,一般書籍約有七至八成在三中商書店售出,它以店面及物流上的超高投資,令對手難以競爭,意圖主宰香港文化。近年,不單內地「禁書」已於三中商消失,一些批評政府或社運書籍,亦越來越難在三中商找到。更何況,2017年申訴專員公署報告,指出公共圖書館採購理據模糊。2016年批出的3年合約最大金額的一份供應中文書合約,達4020萬元,批予三聯書店,負責供應香港、澳門及其他地區出版的中文書籍(內地、台灣除外)。
要力抵文化洗腦,連登仔和反送中運動支持者,不妨找出一些三中商所沒有,而在香港十大獨立書店和誠品書店公開發售的政治或文化書籍,然後製作單張,並提供十大獨立書店和誠品書店的地址,在十八區三中商門外長期地向顧客派發。各大學學生會要詰問大學當局,大學書店有沒有公開投標?為何長期要把大學書店批給影響出版自由的三中商?立法會議員更要動員街頭運動,質問政府公共圖書館採購理據。
上述的議會和文化抗爭,能否有效和持續,能否配合街頭抗爭, 將明顯影響香港未來的人權和民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