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反送中反對派小勝 應乘勝追擊區議會

反送中反對派小勝 應乘勝追擊區議會

反送中反對派小勝 應乘勝追擊區議會

世事難料,無人想到一場反送中運動,可令年青人重現街頭,更激發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遊行,迫使政府暫緩推動惡法。港人的抗爭精神,令人動容。反送中不但一掃傘運後的社運低潮,更為反對陣營重新團結,創造了有利條件。如能好好利用,或能影響年底區議會選舉的結果。

不少研究均指出,在威權政體,反對派要有效與當權者對抗,例如要在選舉中取勝,反對陣營內各派,必需整合力量,制定共同政綱,協調候選人,避免互相?票。而反對派選民,亦要以大局為重,在必要時策略性地投票給最有勝算的反對派候選人。可惜,雨傘運動後,反對派內部路線分歧加劇,整個陣營嚴重碎片化。一方面本土派崛起,不但提出港獨等激進主張,更批評泛民抗爭手法守舊,缺乏對勇武抗爭的同理心。另一方面,又出現所謂中間派,把部份淺黃選民拉向建制一方,泛民面臨兩面夾擊,票源流失,導致在最近的立法會補選中接連失利。

可是,由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反送中運動,竟然意外地令反對派暫時重新整合。這可歸因於兩大因素。首先,逃犯條例的打擊面太廣,直接威脅香港的營商環境和金融中心地位,令一向重視穩定和經濟的保守淺黃,甚至部份淺藍市民,驚覺原來政府也可成為政經動盪的源頭。這使他們失去對政府和建制派的信任,並覺得需要增強反對聲音,以防政府斷送香港的繁榮。其次,在這次運動中,泛民政客和激進抗爭者學懂互相體諒和合作,認識到和理非和勇武,並非必定互不相容,兩者有時更可互補不足。例如假若沒6月9日的過百萬人和平遊行,三日後的衝擊行動,亦無法獲得大眾支持。沒有612的激烈衝突,林鄭亦未必願意暫緩修例。

但是,由於理念和策略上的分歧,由反送中促成的「本土/激進派、主流泛民、淺黃/淺藍」的整合狀態,始終十分脆弱。這從616二百萬人遊行後,反對陣營就是否繼續「三罷」而產生激烈爭論,可見一班。可是,正正因為各派理念相異,單打獨鬥無法爭取大多數人支持,使合作成為必要。

有見及此,反對派如何能維持得來不易的團結,打好年底的區議會選戰?政治學研究指出兩大關鍵。第一,必須集中精力,團結最容易脫隊的派別及其支持者。由於本土和激進派不易妥協立場,把票「含淚」投給次優候選人,而淺黃選民亦容易被建制拉攏,所以反對陣營應集中力量穩住這兩翼。例如反對派可考慮在選前制定協議,假若成功贏得一個區議會,正副主席將分別由溫和泛民與本土派(如被DQ,則由其「Plan B」)擔任。第二,同區的反對陣營候選人應按各派理念的公約數,制定一部共同政綱。這些安排均有助動員反對派選民,並增強他們策略性投票的誘因。

反送中運動,把本來四分五裂的反對派重新連結起來,我們絕無理由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未來的區議會選舉,反對派必須加強協調,甚至組成選舉聯盟。雖然這未必能重演0371後泛民大勝的光景,但最少也能穩住跌勢,阻止建制派繼續壟斷區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