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財政預算案補鑊措施「關愛共享計劃」向每名合資格市民派發$4,000現金(其實是$3,997,因為信件重量超過30克,更要市民自行付出$3郵費,而不是基本的$2,單是這一點已經讓人憤怒),一直只聞樓梯響。在1月21日開始,政府終於派發表格讓市民申請,但這項措施不單止未能夠換來掌聲,更加劇市民對政府的不滿。香港政府的派錢方法實在愚蠢、擾民、浪費行政資源、不環保,絕對要寫入有關社會政策和政府管治的教科書中,成為極具參考價值的反面教材。
歸根究柢,今次派錢擾民惹來市民反感的源頭是去年財政預算案最初並不打算派錢。去年庫房嚴重水浸,曾誇下海口要確立什麼「理財新哲學」的林鄭政府只是世襲「守財奴」和「劫貧濟富」舊思維,繼續向財團、業主、富人瘋狂派糖(退差餉和退稅),領取福利的弱勢階層「出三糧」,但近210萬「N無人士」原先連餅碎都分不到。
政府若果要針對性地向這批什麼福利都沒有申請過的「N無人士」補鑊派糖,自然是一件極麻煩的事情。除了要從700多萬市民中揀選他們出來之外,更麻煩的是要計算一些退稅退差餉不足四千元的市民,究竟可以獲得多少現金差額,整件事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事實上,今次補鑊派錢需設立辦事處,人手編制包括41個由內部調配的公務員職位,及706名為期一年的非公務員合約員工。總開支為113億,當中3億元是行政費。一開始走錯方向,事後補鑊浪費大量公帑,極度反智。
正所謂:「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另一個讓人憤怒的地方是,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1年發表2011/12年度財政預算案時,原先也不打算全民派錢,但最後也決定全民派錢六千元。當年的退差餉、綜援生果金「出雙糧」、代繳兩個月公屋租金等措施,最終都與全民派錢同時進行。與今次針對性地向「N無人士」派四千元不同,上次派六千元是全民性,所以申請手續和行政程序簡單。上次,合資格人士只需向銀行進行登記,不用好像今次般提交身份證副本、住址證明副本(3個月內)和銀行帳戶證明副本。更荒謬的是金額,上次全民派六千元,為何七、八年後的今日,物價騰貴,庫房水浸,但針對性地向有需要的「N無人士」派錢,又只得四千元那麼少?這是政府解釋不到的金額大貶值!
今次計劃的申請期是2月1日至4月30日,政府尚有時間作出修改,我認為申請手續必須大幅簡化,以便利市民:
第一,不用提交地址證明。今次最麻煩的地方是申請人須提交三個月內的地址證明,對不少人來說都有困難,例如學生、沒有銀行戶口的人、家務工作者、露宿者。其實,為何要提交地址證明?目的是否要排拒一些已經移民海外的香港人提交申請?實在不得而知。(編按:政府在1月23日修訂措施,申請人不需要提交住址證明)
第二,不用填寫第二部份,即從四個類別中揀選其中一類(退差餉或退薪俸稅是否少於四千蚊)。不少人都認為這一題很難填寫,因為他們不記得或不肯定自己退了多少差餉或薪俸稅,市民害怕填錯,誤墮法網。既然差額是由政府去計算,為何還要市民揀選其中一類呢?
第三,容許市民以電郵方式提交,以減省列印費、紙張費用和郵費。政府經常說要發展智能城市,又成立了創科局,但申請今次四千元竟然不容許市民網上交表,實在可笑。張建宗說設計網上系統遞交申請需時十八個月,更是荒謬之極。就算不設立系統,市民用電郵方式(連附件)提交申請,難道技術上也不可行?
長遠來說,香港政府應該參考經驗豐富的澳門政府。澳門政府的派錢方法很簡單,市民不用填表,因為政府會根據居民在換身份證時申報的住址寄發劃線支票。如果申報住址改了,市民才需要再填表格。香港政府其實也差不多,稅務局和差餉物業估價署應該分別掌握了所有需要繳交薪俸稅和繳交差餉人士的地址,甚至部份不用繳交薪俸稅的人士,稅務局也有他們的地址,為何香港政府不能夠直接寄發劃線支票,讓大部份市民不用填表和準備文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