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劏細公屋救劏房居民於水深火熱中

劏細公屋救劏房居民於水深火熱中

數月前我到深水埗看劏房,發現正常的劏房已經5000大元起跳,越來越貴,升幅甚高。大約半年前,我在一電台節目提議「劏細公屋」,被一眾以幫助低下階層為使命的人如社會工作者施麗珊口誅。

過去三十年公屋每戶人口由85年的平均3.7人跌至15年的2.7人,足足下降了27%。現在編配公屋,居民將獲得不少於人均7平方米的面積,2016年公屋人均面積為13.1平方米,建議可酌量減少,未來單位可建得更細,例如減25%面積。未來十年政府將會興建的20萬間公屋有望變25萬間,令額外的5萬家庭得到幫助。

縮細公屋社會得益大

這個建議被批評令公屋水平倒退至幾十年前,問題是現在整個社會的居住水平都在倒退中。根據《住戶統計調查 第 60 號報告書》,2015年已有87 600戶家庭住在劏房,調查還未包括村屋、工廈、貨櫃、豬欄,及樓齡25年以下的劏房戶,當中47%的家庭在輪候公屋,人均面積只是5.8平方米,他們交的租金中位數是$4200。兩年過去,若一年加10%,租金已達$5100。對於這些家庭,就算獲編配的公屋跟劏房一樣大,但租金只是$2000以下,絕對是莫大幫助,最重要是不會被迫遷,連連加租,被濫收水電費。如果可以透過減少未來公屋面積去幫助更多有迫切需要的人,絕對是一件公義之事。

為減少影響,可先從新編配者推行,現有公屋居民則在搬遷時生效。新編配者理論上從私人市場過來,所以並不即時損害原有公屋住戶的利益,但每戶面積減少,可以令更多家庭上樓,這樣在無損害現有利益,令更多人得益的情況,是為帕累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

即使要影響現在公屋居民也是應該做的,畢竟公屋每月幾千到一萬多元的財富轉移是納稅人的錢,本身不屬於公屋居民。劏房居民入住公屋的福利增加,比起現有居民住得較逼的福利減少,前者較多,所以從有效運用資源使香港整體更快樂這方面,縮減公屋人均面積較可取。當有較多劏房居民上樓後,劏房市場因需求減少,租金回落,對現時租住劏房者也有幫助。

不過,由於這個政策長遠有機會影響現有80萬戶公屋居民,他們是既得利益者,現有公屋居民又有公屋團體幫助;相比起輪候冊上每年獲編配的2萬戶,前者夠惡,所以即使前者每戶的潛在損害較後者每戶的得益少,恐怕難以實行。

不為私利反對令社會更美好

縮減公屋面積的另一個好處是減少申請者扭曲行為去獲得公共資源的誘因。現在樓價租金越來越貴,公屋相對的價值更大,邊際上誘使更多人不惜向下流也要住進公屋。獲配的公屋面積減少,變相獲得的轉移減少,理論上可減少濫用和欺騙,令資源幫到更有需要的人。

過去公屋人均居住面績不斷增加,但私樓越住越細,令公屋居民更少誘因要搬離公屋。現在私人市場已出現二百呎以下但賣幾百萬的「納米房」,公屋是納稅人的錢,若受社會幫助者住得比納稅人還好,更鼓勵人向下流。

有左翼人士認為既然用得公共資源,就應保障住戶的基本舒適度,社會一路發展,標準無理由倒退。這種看法是為了公屋隊頭的人的利益,漠視龍尾者水深火熱的痛苦。若左翼反對以減少公屋面積來加快幫助劏房居民,轉過頭又聲稱自己關心他們,是莫大的虛偽。

有人指出從增加供應著手,不應損害公屋居民的利益。其實增加供應與縮減面積沒有衝突,可以同時進行,使處於水深火熱的劏房居民更快得到編配。真心關心劏房居民者不會反對以上建議,反對者只為了自己利益,拒絕讓社會資源得到更好運用。政府於覓地上困難重重,連同私樓要10年內達到46萬這個目標本身已經困難,增加供應也很有限,面對每年五至六萬新移民,必須雙管齊下。

至於有人認為應該源頭減人,阻截新移民,保障原有公屋居民及劏房居民權益,是另一個議題,應另文共議,本文續以在新移民人數無法減少的情況作政策討論。

還有人提出若10年過去公屋供過於求,有公屋無人願意住。這不會發生,因為供求在乎審查線,若真的太多公屋,可將審查線調高,需求不會減少。有官員說要將香港發展成一千萬人大城市,輪候冊上已累積30萬人申請,提出這個論點的人太樂觀了。

很多人盲目追求表面上社會的進步,卻漠視幾十萬人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苦況,眼不見為乾淨。公屋資源分配應在於提升總體社會福利,幫助更多越需要幫助的人效益越大,只沉溺於不斷上升的公屋人均面積數字是麻木不仁,所謂的道德高地其實是道德窪沼。

本文已於2017年5月3日蘋果日報刊登,原文題《劏細公屋救劏房居民》,本文為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