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別讓香港掉進恐懼的深淵-論警察城市、空城計及回應策略

攝:獨媒記者吳卓恆

自2014年9月28日晚上,香港警察向手無寸鐵、和平佔中的示威者發放87顆催淚彈以後,特首梁振英可以說是正式向廣大市民與世界宣佈,梁振英的治港方式,就是將香港變成警察城市(Police State)。

所謂的警察城市,按維基百科最簡要的解釋,是指「一種國家(或地方),其政府認為自己是人民的監護者,有法定權力,可以在缺乏法律程序的前提下,直接違反人民意願,以行政力量控制人民,指導人民如何生活。

一個警察國家常典型的表露出集權主義和社會控制的要素,通常很少或沒有區分法律和行政部門對政治權力的履行,對人民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實行嚴密和鎮壓性的控制。表達或溝通政治觀點或其他的觀點的限制,這些觀點都受警察監督或強制。政治控制可以由在憲政國家一般強制的邊界之外運作的秘密警察部隊的手段來加以執行。」

警察城市與鐵腕鎮壓

或許有人認為,香港政府還未能夠指導市民如何生活,警方只是錯估形勢,因而部署失誤,才以催淚彈鎮壓和平請願的示威者。

表面上,自9月28日以來,特首對傳媒避而不見、警務署署長潛水、警方撤回防暴警察等措施,貌似懼怕民意及國際壓力,事實卻是政府正在部署一場大場模的民意動員,企圖以恐懼瓦解佔領中環運動,而散播恐懼的首要方法,正正是透過警方的鐵腕姿態。

據《南華早報》引述,警務署署長曾偉雄曾於9月30日零晨,向警隊發放電郵,大讚警方非常克制 (Extreme patience)。同日,網上流傳警方內部片段,片中清晰見到曾偉雄現身鼓勵前線警務,繼續力挺下屬向群眾施放催淚彈的行動「沒有做錯到﹗」。

行文之際,警方昨日 (10月2) 下午本以人道理由要求集會人士開路讓一輛救護車駛入,示威者同意後,兩架警車卻想尾隨進入,導致集會人士與警方對峙並發生推撞。警方以用人道理由欺騙示威者,這不只是一般無賴的行為,還反映出警方唯我獨專,視法治為無物,肆無忌憚操弄市民對警方之間的信賴。

尤為甚者,警方高層人員向《明報》承認,昨日下午(10月2)日已運送橡膠子彈、催淚彈等武器進入特首辦,強調如果示威者衝擊特首辦防線,警方一定使用有關器械應付示威者。

由此幾項消息可見,反映出警方及特區政府強硬的姿態—即使飽受國際社會譴責,他們也在所不惜。

建構空城、策劃謠言與行動升級

上述只扼要地簡述了維持治安與救護服務這兩項社會功能如何受政府操弄以外,更可怕的是,政府表示自昨日起每天下午5時30分召開跨部門記者會,匯報佔中影響。就昨天所見,參與的部門包括運輸署、教育局、醫管局、食環署及行政署。

奇怪的是,各方門所提及的佔中影響,有沒有其他可解決的方法?例如運輸署指佔中堵塞道路,影響交通,至9月30日示威者佔領區擴理至廣東道,受影響的巴士線有270條,即47%路線,40%乘客受影響,有網友已指出運輸署實有心誇大佔中影響。又例如,明明佔領區域有限,但教育局宣佈區內所有學校停課。又例如食環署指無法正常清理街道、收集垃圾,影響環境衛生。事實卻學生每天已經不辭勞苦地清理垃圾,亦被國際媒體BBC形容為「非常有系統(exceptionally organized)」,更被前線清潔工稱讚,食環署只須要簡單清收便可,但署方仍然拒絕

不少市民近日也察覺,不但是街上維持治安的警察少了,連交通警員也鮮見其蹤,消防救護車出動頻密了,其他公共服務也以相繼以佔中為由,受影響了……這種無政府的空城狀態,是無獨有偶,還是各部門的刻意合謀,營造出香港隨時因為佔中而出現趁火打劫的現象﹖在各部門合力之下,政府可能已在不知不覺間,淪為一具製造恐慌的機器。不但是前線警務人員被捲入這場政治風暴之中,接下來消防員、醫護人員、教師、社工等,可以想像整個社會各階層都可能成為謊言的一部份,開展這場生活政治的鬥爭。任何人的沈默,都可能變成極權的支持者。

問題是到底佔中對小市民的真實生活有什麼影響﹖當中是否沒有包容的地方﹖還是誰在悉心策劃,甚或是誇大情況,引起恐慌,從而製造一般市民與示威者之間的敵我矛盾﹖尤其是當香港人撐香港人的精神才剛展開,誰在破壞這種信任與支持﹖

政府除了透過警察鐵腕政策,樹立強硬的姿態之外。自9月28日以來,網上不斷流傳各式各樣因佔中如何影響社會秩序,例如救護車因佔中延誤、孕婦、老人家未能及時抵達醫院而失救等等,雖然幾乎所有個案後來都被傳媒證實是子虛烏有,但有關流言的目的,只為製造佔中「阻礙社會運作」,佔中「影響社會秩序」的印象,從而帶領群眾達至「雖然沒有謠言般誇張,但佔中也不是沒有影響」的結論。

面對著當權者刻意製造危機感,有部份示威者認為行動有需要升級的迫切性。在此之前,筆者希望追索一下所謂「運動失焦」論述的源起。

自2014年9月28日警方以催淚彈鎮壓示威者以來,翌日全港所有報章均以催淚彈為頭版報導。然而,當政府於9月29日撤回防暴隊以來,輿論均一面倒解讀為政府態度軟化,數十萬市民在街上剛剛開始享受佔領得來的空間之際,翌日兩份親梁陣營的《東方日報》及《太陽報》分別以「何去何從」與「行動升級」為題,頭版報導並探索佔中運動的行動路線。

作為親政府陣營的媒體,如此關心民主運動的去向,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時間往往可以解釋一切。筆者行文之際,正席示威者於佔領現場激辯運動路線之時,其中一方所持的觀點,正是由親梁報章所關心、所注視的焦點。一場民主運動,百家爭鳴,本屬平常,但若當權者居然透過媒體宰制及國家機器,滲透及爭奪運動路線之話語權,筆者實有責任將之點破,以正視聽。

由此觀之,特首有意無意誇大群眾對政府的依賴感,操弄恐懼的羊群心理,企圖製造「回歸特首管治懷抱才是社會穩定的惟一方法」。以當前局勢而言,這才是佔中運動最大的障礙與敵人。

《直面內心的恐懼》作為回應策略

心理學經典鉅著《直面內心的恐懼》(有譯作﹕《恐懼的原型》)或可給予香港一些啟示。德國作者弗里兹•李曼人指出恐懼屬於生命的一部分,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隨人生出現,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直至死亡。每當人感受到被恐懼的巨大陰影籠罩著時,表示我們正處於人生的關卡,面臨重大的挑戰,躲避恐懼形同不戰而降,只會削弱我們的力量。如果我們先行接納,並且嘗試克服恐懼,新的力量將會誕生。每戰勝一次恐懼,我們就會變得更堅韌。

面對政府一面倒的指控及誇大佔中的影響,現時運動的首要任務是呈現真象,抵抗香港已成為被佔中癱瘓的空城論述。網上零星有網友及前線公務人員以仔細的筆耕逐點擊破政府的謊言,但在本地媒體長久以來被政府收編的狀態,有關資訊還未廣泛傳達至社區。在傳播真實資訊方面,香港人還要多加努力,多鼓勵其他人辨識資訊真偽。泛民議員及良心媒體亦持續地追究政府各部門的謊言,勿讓他們繼續散佈恐慌。

此外,很多人會將空城直接聯想到廢墟、死城或頹垣敗瓦的場景。然而空城又是否一定是死城﹖沒有自由行的香港,購物是否更加容易﹖沒有名車穿梭中環,空氣是否更清新﹖沒有金融股市,社區經濟會否更加興旺﹖重奪街道,有沒有讓你多了解身邊的香港人﹖在街道上奔馳,有沒有讓你感到愜意﹖不上學,是否代表你的智識不能增長﹖不上班,是否代表你對社會沒有貢獻﹖運動可考慮的另一個方向,就是打開空城的想像,發展多元的運動模式,以創意、智慧激活每一個佔領區的能量。

就在香港寸金尺土的地方,空間即政治,早年有關地產霸權的討論沸沸揚揚,在此不贅,因此經營每一個佔領區都是一種民主實踐,是對香港政局官商合謀共治這種再殖民管治的異議。除了爭取政制改革以外,我們更可在佔領現場,用香港人的智慧與創意,討論、展示各種解決多年積壓下來令市民怨聲載道的民生問題的方案。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先生回應佔中時表示太陽還是會繼續升起,是的,感受重奪回來的空間,就讓太陽繼續升起,照耀每一個民主大廣場,別讓香港掉進恐懼的深淵,由好好經營佔領區開始,就讓我們一同把「空城」填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