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家「綠置居」賣公屋既政策功能,除左推公屋居民上車,從政府角度係為左透過賣公屋幫房委會收支平衡填氹咁話。但咁諗其實只睇房委會收支有冇平衡,冇將公屋政策放番係整體土地政策財政裡面去講,見樹不見林,睇完大數可能會有180度唔同既結論。
事實上,回歸初期5年的土地收入只有1,563億元,直至2012-2016年的5年,已狂衝上4,204億元(圖紅線部分),究竟賺左既土地收益有冇用黎「平衡」番房屋開支呢?
整理左廿年的土地收益同公屋單位供應的數據,我地發現政府嘅土地收益咁多年其實飆升左1.7倍(表 1),相反,公屋嘅單位供應反而不升反跌,由回歸頭5年起12萬間,跌至現時得番8萬4千間 (表 2),施政報告公佈嘅「綠置居」長遠仲會進一步轉走租住公屋嘅供應。再進一步整理房委會報告資料,房屋佔整體公共開支由回歸頭幾年約15%,已經大跌至近年的6%,反映房屋政策好似講到好大有為,實際上比例係緊縮緊。
表 1 土地收益(億元)
1997-2001 1,563
2002-2006 1,273
2007-2011 3,144
2012-2016 4,204
表 2 租住公屋供應
1997-2001 120,000
2002-2006 105,000
2007-2011 59,000
2012-2016 84,000
點解依家仍然要起租住公屋,正正就係因為政府一直行高地價同地產商炒地大賺財,攪到一般市民都買唔起樓,所以先要提供低成本的居住方法給市民。樓價高,土地收入才會高,所以公屋更應該同政府嘅土地收入一併考慮,咁先為之平衡。但現在激增嘅土地收入用左黎起基建,再谷高地價,反而要求又減又賣公屋黎做「收支平衡」,又或者諗啲明益地產商既「首置樓」概念出黎,拎本來有土地收益黎幫地產商億億聲免補地價,射都唔射落公屋度。
如果係正常既房策,就會考慮這些整體土地收益,直接減少市民嘅房屋成本,如用拎多幾塊私樓地增建公屋,或者直接買入地產商持有的農地興建「資助房屋」,而唔係去推更多人買樓黎再谷高個土地收益。林鄭嘅房屋政策,將居住問題錯置做置業問題,推人買樓,只會令樓市嘅泡沬更加大,最終令樓價繼續升,令一般人獲得房屋嘅成本更高。
土地收益條數將會愈黎愈「靚」,代價係拎一般市民既居住質素黎付鈔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