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的醫生谷爆訴苦集會中,有醫生公開地聲言醫療系統崩潰,源自每日150的單程證新人口,這的確是一個簡單的算術問題,便是醫護人員及病床與人口之間的比例,完全科學,是否可以應付新增人口帶來的需求,亦屬於顯淺的數學題目,一點也不深奧。而一直而來,凡牽涉到這150人的討論,便被指為歧視新移民,但香港醫療系統,對求病者來者不拒,亦未聞有外國人因種族緣故,而遭拒絕治療,證實了醫療系統對這群人是一視同仁,零歧視。
關於這每日150個的新增人口,正是對任何公共服務需求的真正壓力源頭,正因為人人也會病,醫療服務便是香港居民的「必需品」,固然包括這個每日的新增人口,需求完全避不開。然而,當評論觸及到這批人口,頓時變成禁區,令問題無法被正視。其實,特區政府或醫管局對求醫人士的源頭和背景,豈會沒有資料或數字,可能只是因為改變不了這個無法避免每日計的150人,亦害怕引來歧視指控,才不願意把這事實公開作爲討論。
而事實上,這個150數字,不單止是醫療服務供不應求或醫療系統崩潰的源頭,也是其他必需品的崩潰源頭,當中的表表者當然是房屋供應、綜援開支和老人康復及照顧,甚至是骨灰位。而問題較不明輕的類別是中小學的學位,原因在於家庭少子化和教育只屬「有限時期」(至免費教育終止),但住屋及醫療(及對老弱傷殘弱能人士的照顧)則屬於永久,直至死亡需要才告終止。至於死人用的骨灰位則可以透過改變形式來解決對骨灰位的需求,即無佔位方式的殮葬,但醫療和房屋卻沒有替代方式,因此需求壓力必定隨時間上升,不會停下來。
香港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對新移民政策的政治相關性,是眾多行業中最不感興趣的一群,甚至可以用對政治冷感來形容,這亦解釋他們會理解醫療是屬於一個「不能罷工」的行業,認為行業存在「道德上」的使命和承擔,對公衆負有無時無刻的照料責任。每日新增的150個新人口,出自一個「良心專業」的口中,沒有任何政治成份,相信已成功道出今日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崩潰的真正原因。
最終的難題是,特區政府是否甘願正視這個150每日地新增人口所帶來的問題,如果做得到,不單止可以緩和醫療上的壓力,連房屋和其他方面的壓力,也可以一拼地緩和。
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