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工黨常委何偉航
政府長年以預防及治療癌症為重點資源投放,本人當然亦同意優化藥物資助計劃的經濟審查制度;同時擴大藥物名冊的資助範圍。但本人認為整全策略亦應包含護理及復康服務。本人想從三方面申訴本人立場。
康復與運動
本人是一位兒童癌病生還者,現今的治療方法與過往不同。當年動手術後,雙腳的長短差距日漸明顯,需要以助行器扶助步行。但本人相信,一位肢體有缺憾的生還者、或是每一位癌病生還者,都有運動的需要。在這裡本人並不是談論促進復康的物理治療,而是維持健康生活的一般帶氧運動。一般癌症生還者除了得到適切治療外,運動也是重要一環。現時他們在康復後,沒有任何運動諮詢及轉介服務,希望未來官員思考政策時,不要忽略此項。
有薪病假與職業轉介
另外,當癌症病患者戰勝病魔後,雖然值得慶賀,但仍有一系列的生活困難出現,除了本人剛才提及的運動需要的問題,還有財政問題。現時僱傭條例下,有薪病假只能放取120天,只有四個多月的時間,試問一個癌症療程,又怎會只能持續短時間?整體策略需要全盤思考,我建議當局與勞福局積極考慮修訂法例,如患癌症者可獲取一年的有薪病假。同時,較幸運的生還者,他們僱主可能給他們停薪留職的機會,但大家明白弱肉強食的社會,又怎能有這麼多童話?我建議政府積極考慮為癌症生還者提供職業轉介服務,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適切援助。
生還者的後續「治療」
我在不同場合也提到,癌症康復者的心理問題,其實應該得到重視。年青或成年的癌患者治療癌症時除了遇到痛楚、不舒服等的生理影響,父母家人的擔心或不明白、朋輩的遠離或不明白、學校或老師不能作出相應的教學模式、或者僱主及同事的不明白等等,都直接影響癌患者心理發展。明顯地香港在此部份仍然落後,痊癒後的生還者一般都已被視為「回復正常」,但往往在處理日常人際關係,在剛康復的時間,實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艱難,沒有人能協助他們。作為過來人,我認為香港日後應大力加強生還者,尤其年青癌患者的心理健康服務。
當局可特別留意「生還者的關係」(Survivorship)。當治癒後,生還者之間的關係連結,對生還者的身心發展有正面影響,因當初面對病患時一起面對的情誼、互相支持鼓勵的氣氛,不能由其他關係所取締。而這些關係所以能夠形成,而且能夠持續,多數由於家長或家人一開始,開放地營造空間及機會,讓生還者之間相處。同時也能教育癌患者,有困難時應該與其他「同路人」一起去面對、解決,單打獨鬥只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