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襲港,造成嚴重破壞。林鄭早上見傳媒,形容政府防備工作「卓有成效」,但同一時間,港鐵只提供有限服務,巴士更近乎停駛,趕返工的打工女被困在港鐵站和巴士站,進退不得,苦不堪言。
交通癱瘓情況,政府老早預計到,但依然不發出停工指示,原因為何?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說得很清楚,「在一個自由、資本主義的社會,便是特首也沒有權命令全港放假一天,更沒有能力負上社會停止運作一天的經濟損失」。
湯家驊又指,政府無權勒令所有僱主讓僱員放假。但學者王慧麟在FB表示,特首不是沒有緊急權力,只是不宜隨便運用。有意見又指,即使不用緊急法令,亦可考慮政府帶頭讓公務員放假,再聯同商會及僱主聯會的領袖,呼籲各大機構停工一天。這樣做,起碼可以向社會傳達一個信息:香港是一個重視人命安全、勞工權益多於經濟效益的社會,大大減少僱員趕返工的心理壓力。
現在是僱主好心先體諒員工返唔到工或遲大到,員工無法準時返工,有理虧的不良感受。政府帶頭停工,再呼籲僱主跟隨(最好有幾個大僱主響應),便會將道德壓力轉移至僱主身上。僱員返到工,不是應分,是捱義氣。沒有趕返工的壓力,便不會罰企般在港鐵或巴士站苦等,而最後都是可能要遲半天才返到公司,搞到人極疲累,心情又不好。網上怨氣沖天——截至下午3時,林鄭FB講風後應變的post,有1.3萬個嬲——正因為政府不體恤市民之故。
政府怎樣做,其實是一個政治判斷。這政治判斷,除了基於她對路面和交通情況的評估,亦反映她的價值觀,究竟她是以人為本,抑或以經濟及僱主為本。當然,在某些經濟學者眼中,作為經濟城市,工作效率是最重要的。香港在打完大風後立即正常運作,是有競爭力的表現。這樣才吸引到更多外資到來,香港經濟才會蒸蒸日上。至於搞好經濟為乜,看看香港有幾宜居,樓價有幾癲,再看看財富集中在哪些人手上,都大抵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