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周融偕同其他幫港出聲的成員大肆宣傳中學生罷課會影響學業。這個說法,彷彿忘記了每年均有萬千莘莘學子在不用上課的假期中自習應付公開試,當中的效果不一定比每天拖著疲倦的身驅回校聽老師依書直說的低。而且,周融一幫人等完全忽略了一個事實:每間中學總會有一些老師在課堂上重覆強調自己的教學的熱誠,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則不堪入目。當閣下的老師與前曼聯領隊莫耶斯處於同一水平時,閣下還會認為每天上課聽老師講解有用嗎?每年還會有那麼多莘莘學子到大型補習社補習嗎?
所以說,根據香港中學教育的現實情況,「不上日校的課但不罷學」其實並不是甚麼嶄新的概念。筆者沒有做過正式的統計,究竟每年有多少個學生是依賴自修成材的。但閱讀facebook的名校secrets時,不時發現有人指出名校讀書之道在乎自修。這或多或少反映了,中學生並不會百分百依賴老師進行學習。
另外,反對罷課的人強調,不應把政治帶入校園。如果學校淪為權力鬥爭的場所,學生難免成為犧牲品。但中學作為一個機構,自身就已存在著複雜的權力鬥爭問題,只是從前的人意識不足,或是表達不滿的渠道較現在的少,所以才沒有揭露問題的嚴重性吧。先不談制訂校政(如用中語還是英語教學、重視學業成績還是課外活動成就)所衍生的權力鬥爭問題,老師(尤班主任)與學生的關係亦已充滿政治性質。
班主任與政治統治者一樣,類型眾多,有些高壓管治、有些無為而治,當然亦有些着重與學生溝通的。他/她們都會強調,出發點是為學生好,正如大部分統治者都會說以人民的利益為依歸一樣。
如果由自己心愛的老師當班主任,第一感覺通常都是良好的。但與樂壇不一樣,中學通常不會有「最受歡迎老師」的選舉。老師是否受歡迎、教學能力的高低,通常只會在坊間流傳,教員室則有可能視為敏感話題。事實上,班上各位學生意見不一,甚至出現不和,就像立法院一樣。家長和其他科任老師的投訴亦是壓力來源。班主任需具備平衡各方利益的藝術。
不少學生會留意班主任有否偏愛某幾個同學。但有時候,這並不如想像般重要,只要他/她沒有特別針對某幾個學生。經常不上課的,無論成績如何,大概都不是老師喜歡的類型。有些老師認為,無論學生是否認為課堂具備質素,學生還是有道德責任準時在課堂上出現。正如老師每天回校並不等如每天也有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要辦,但她們仍然會如常上班。有些老師認為,學生翹課自修是不信任老師的表現,這是對老師缺乏尊重的表現。另外,有些老師認為,如果學生那麼不喜歡上課,大可以以退學取代曠課。這亦是前教育局局長、現任行政會議成員李國章的建議。
但借用市場學的4P理論,如果老師教學的Product欠佳,強留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同樣苦不堪言。正如逆嘶亭早前在〈It’s all about incentive.〉一文所指,「即使學生求生意志很強而公開試成績還是未如人意,教師的責任,還是可以輕鬆推卸。就算是屬於第一組別的學校,情況也差不多。教師往往可以跟校長說,全是學生的錯,反正校長跟自己的思路接近,同一個鼻孔出氣,認定青少年倦勤疏懶亦從來輕易。因此,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為他們鑽研考試技巧,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苦差,教師根本沒必要自投羅網——只要獲取一份常規教職,那些教師就等於得到一張長期飯票,安枕無憂」。
事實上,日校的教學評核嚴重不足,不少老師上課時只把教師用書的資料照讀一次/照抄在黑板上便當完成任務。筆者身邊亦有些朋友曾因抗議老師教學時只把教師用書的資料照讀一次/照抄在黑板上,寧願被學校記缺點,也要選擇走堂自修,充分地演繹了公民抗命中公開地違法但願意接受法律(校規)制裁的特徵。若然坊間補習社的老師有類此的表現,那名老師下一個月的收生人數必定會急跌。於是補習老師便須絞盡腦汁改善教學質素。
本人無意把中學日校貶為學店。本人只想嘗試從學生角度出發,引起一些反思。老師教懂學生應付考試是最基本任務,再高層的意義是教曉學生基本的人生道理。但如果學生公認某名老師教學質素參差,那麼他們多對他/她說的人生道理聽不入耳。當然,學生亦分很多種類。如果一個學生不服從老師,但自身又缺乏上進的動力,以上說法可能完全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