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策組一直是政府內頗為神秘的機構。按其首席顧問「左王」邵善波在其網頁的解釋,該組的職能乃「向行政長官、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本組負責從事政策研究、編寫每年的施政報告、了解分析社情民意、為策略發展委員會提供秘書處支援,鼓勵社會上對公共政策的討論和研究,以及擔任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屬下的粵港發展策略研究小組工作。」除此之外,邵善波又稱該組還「負責行政長官、政務司司長或財政司司長交托的其他工作及任務。」究竟甚麼是「其他工作及任務」呢?實在耐人尋味。
從顧汝德到劉兆佳到邵善波
按一般邏輯思考,中央政策組既以「政策」為名,理應以政策研究為唯一職務。嶺南大學教授李彭廣(也是現屆中策組特邀顧問)《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一書,提出港英時期,倫敦撥出大量資源作為政策研究經費,研究香港的政策問題。然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失去研究部支撐,因而缺乏堅實的施政基礎。中策組成立於一九八九年,由「魔僧」顧汝德領導。前中策組全職顧問劉細良曾指出,顧氏特意邀請與港督打對台的民建聯幹事鄭艾倫為全職顧問,以納入反對聲音。主權移交後,中策組也過渡至特區,理應為特區政府的研究機構,然多年以來,成效明顯不彰。香港社會學鼻祖「佳叔」劉兆佳以學者身份於二〇〇二年接管該組,立即由具威望之學者變成政府附庸。即使到了今天他已經離開該組,但仍繼續走建制路。二〇〇三年七一,「佳叔」「超額」低估遊行人數(三萬人……),名震一時。
梁振英集團的輿論機器
二〇一二年,梁振英委任「左王」邵善波為中策組首席顧問,該組的角色逐漸變得清晰:成為梁振英左傾集團的宣傳機器,大打輿論戰。邵善波曾經在立法會回應議員質詢時,坦白指出該組是「政府的工具」,絕對不中立,更明言政府要「參與輿論活動,鼓動民意,否則只是捱打」。梁振英當時更下令,往後各部門委任公職,必須先通知該組全職顧問高靜芝。可見中策組並非整個政府的智囊,而是梁振英集團的政治工具與心腹,有點像雍正的軍機處。
邵善波曾經在佔領期間在《紐約時報》中文網撰文,題為《中國管治香港於法有據》,批評「香港政界的反對派泛民主派希望由公民或政黨提名候選人,而這種做法有違《基本法》。基本法規定,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提名由提名委員會進行。」又謂佔領是「源於泛民主派一方不願接受《基本法》保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權力。大部分香港人,包括此刻在街頭示威的那些人,接受中國的主權,但讀過《基本法》的人卻不夠多。」在緊張時刻於外媒宣示北京立場,可謂忠心耿耿。
在中產報章陣地開火
該組的顧問王卓祺,近年不斷以顧問身份(不是個人身份)在報章撰文,維護政府政策、撻伐所謂的「西方」民主。王卓祺主要的陣地在《明報》及《信報》,此兩份大報的讀者多是所謂的中產、所謂的「知識份子」,及所謂的「中間派」、「沉默大多數」。而王卓祺好歹是教授,寫的文章多有些少學術味道,旁徵博引,論點貌似溫和理性,因此必定深得「中間派」歡心。例如其早期有一系列文章批判「西方」民主,引用大量西方學者的研究,提出「民主興奮劑」、「民主從眾不從賢」等觀點,看似頗為客觀。但只要細讀,不難發現當中的左傾意識形態。乃至佔領期間,王卓祺開始露出其真面目,其中《樹欲靜而風不息 —— 透視港版「顏色革命」的外部勢力》一文,真的與北京、港府,及建制派陣營口徑一致。(正如民建聯行政會議成員兼立法會議員李慧琼稱說過,所謂外國勢力,「信,你就會找到證據」。)其中此段更是離奇:「據《亞洲週刊》屈穎姸指出,香港被《經濟學人》旗下智庫選為『全球宜居城市』第31位,國際知名雜誌《Monocle》公布的第13位宜居城市」。不直接引用《經濟學人》,卻要引用梁粉頭號「才女」屈穎姸的話。可見梁振英集團真是同心同德,合力禍港。
還有該組的特邀顧問關品方,近日一篇刊登在《明報》的文章《我的世俗冷靜你的理想熱情》,真的令人嘆為觀止。王卓祺起碼都會扮一下學術,關品方這篇文章乃徹徹底底的意識形態宣示,叫香港人要「學乖」,因為「中央政府對香港是愛護的」。一個以公帑運作的政府政策研究機構,就是如此在中產大報散播左傾思維,大打輿論戰,特別用溫和、理性、旁徵博引的文辭,取悅中產讀者。
再望望中策組最新一屆的特邀顧問(前稱非全職顧問)名單,你就可以想像梁振英的思維。名單內包括青年民建聯主席周浩鼎、新民黨中常委譚榮邦、全國政協張家敏、領匯顧問潘啟迪,還有新世界、中國銀行、新鴻基等財團高層。其中昊新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洪為民,同時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以共青團為核心)常務委員、香港華菁會榮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及前海港務首席聯絡官。而香港交易及結算所內地業務發展高級副總裁許正宇,則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的弟弟,也是民建聯成員。上年又曾爆出該組委託「梁粉」張志剛領導的「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做研究。如此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真的明目張膽。
輿論戰將成為抗爭主要戰場
從梁振英突然大批《學苑》可知,意識形態之戰已經成為梁振英集團的首要任務,中策組為其輿論宣傳機器,當然會更不遺餘力,衝鋒陷陣。本來應該是幫助政府「做實事」的公家政策研究機構,竟然淪為梁振英集團的輿論工具,實在是香港政治生態的寫照。爭取民主的朋友,準備迎接一波又一波的輿論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