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香港中文大學自2011-12年開始實行「I.CARE博群計劃」,資助中大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自發策劃及主導不計學分的社會研究項目,並在昨日(3月4日)發表2012-13年度的其中最優秀的三個研究項目,內容分別是家庭背景對學生升學影響、伊斯蘭教徒面對的宗教歧視、中國一孩政策的失獨老人問題。
此計劃的社會及公民參與督導委員會成員兼建築學院教授何培斌指,計劃鼓勵學生在課程以外探討時事課題,並有助主修科目較少接觸社會問題的學生也有機會參與研究,培養公民責任感。計劃高級項目主任梁啟智稱,除了透過向媒體發佈計劃成果,他們亦有將報告送到有關政府部門,希望學生的研究可真正改善香港社會問題。
新高中學生 家境對成績影響大
修讀生物學碩士課程的賴寶凝在2012年雙班年,訪問了經由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及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升讀大學的兩批考生,就家庭社經背景對兩組學生的升學影響進行了研究。過去已有研究表示家庭背景對升大學的影響愈來愈大,而賴寶凝的研究則發現,相對高級程度會考考生,家庭背景對中學文憑考生的成績有較大的影響,特別是針對語文水平。她表示,新高中課程包括通識科及「其他學習經歷」,因此中學文憑考試成績不只跟父母直接提供的學習資源有關,同時也受父母有否定期購買報刊、與父母討論時事及看電影等家庭文化資本影響。然而這些觀察並沒有在經高級程度會考升讀大學的學生中出現。若要減少家庭背景對學生的影響,一些本地的時事討論、欣賞電影的學習活動、補習機會、及海外學習團均對學生有幫助。
建清真寺受阻 補地價金額奇高涉歧視
主修比較及公眾史學碩士的羅樂然則與修讀全球研究的同學周妙蓓合作,嘗試以上水清真寺的興建歷程為研究中心,驗證香港的多元文化。他指出,過去50年本港伊斯蘭人口上升了5倍,伊斯蘭教團體早在2000年便提出在新界興建一座清真寺,以滿足在新界居住、信奉伊斯蘭教的南亞裔人士的需要。政府早在2005年通過了在位於上水翠麗花園附近的土地興建清真寺,然而該地時至今天仍是一塊空地。羅樂然和周妙蓓在研究事件的發展脈絡,及到上水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計劃曾遭翠麗花園地區的居民大力反對,更有居民表示興建清真寺會「破壞寧靜的環境,還會影響治安」。居民除了簽署反對書,更兩次組織遊行,分別向北區區議會及規劃署表達不滿。這顯示了許多市民仍因為不了解伊斯蘭宗教,而標籤信奉此教的人士;同時居民聲稱沒有歧視伊斯蘭教徒,只是不希望清真寺建在自已家園附近,此心態顯示了「鄰避症候群」現象。然而,政府從未主動協助少數及被忽略的一群。
除此,政府在通過有關計劃時,附帶了有關團體需提交1,000萬地價金,而同期興建的安老院及鄉議局總部只需提交1,000元補地價。政府此等不明確的補地價指引令穆斯林聯會感到深受歧視,政府也沒有對此安排作出合理解釋。羅樂然表示,為了令香港真正擁有及尊重多元文化,政府應重新思考香港的宗教政策,增加宗教信仰歧視條例;同時加強公民教育,令香港人更容易了解各宗教團體及不同族裔的人士。
社會忽略中國失獨老人問題
工商管理學院的岳小琦及高語在2012年讀到中國失獨老人的訪問,繼而對此問題產生興趣及進行研究。失獨老人指在一孩政策下,獨生子女因意外或疾病離世,夫妻倆不能再生育亦不收養子女的老人。岳小琦和高語發現,失獨老人的問題日益嚴重,研究推斷至2035年中國將有1,000萬個失獨家庭。國家和社會扶助失獨老人的制度尚未健全,儘管中國有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金,各省市的輔助標準不一,補助金額亦低。同時,由於政府角色被動,地方政府態度又不一,社工在執行工作之際多受限制。
岳小琦指出,要改善失獨老人問題,必須加大媒體對問題的關注,同時改善扶助失獨老人方面的政策;另外,發展失獨者資助機構,增加社工的數量和提高其服務水平,均可有效幫助失獨老人。
編輯: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