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1. 前文提到基於區群謬誤,我們不可以因為新移民比例較多的地方建制派得票較多,便假設新移民傾向投票給建制派。後面的道理,等如即使多人鍾意食雪糕的地方也多人鍾意打GTA,不等於鍾意食雪糕的人鍾意打GTA。要回答這種問題,要有個人層面的調查。剛好這數天有不少香港傳媒報道了黃鶴回、馬嶽及林蔚文於今年一月出版的學術論文,正是以個人層面討論這個議題。可惜傳媒對這論文的報道有點不準確,這兒補充一下。
2. 以立場新聞的報道為例,標題為「馬嶽等學者論文 指新移民較不傾向投泛民 易成威權收編目標」,就是一個不太好的寫法。該論文談的是「移民」而不只是「新移民」,即包括九七前已經來港的中國大陸移民。把「移民」寫成「新移民」,曲解了論文的數據分析。這點重要,因為香港七十歲以上的人口當中有過半是中國大陸出生的,他們很多都是建制派的支持者,但我們很少會說因為他們是「移民」所以支持建制派。論文作者自己也意識到九七前和九七後的中國大陸移民未必一樣,所以在統計時也分開處理,不幸的是傳媒似乎沒有特別留意到這一點。
3. 論文第82頁第2段提到,只計算1997後來港的移民的話,儘管數字上較不會投票反對派,但統計學上不顯著。統計學上顯著的,反而是這些新移民的投票率比較低。此外,作者也強調這一部份的研究樣本只有二百個左右。這樣看來,就和標題中「新移民較不傾向投泛民」的說法不太吻合。這樣的題目,恐怕會帶來很多和統計結果不相關的討論。
4. 這兒順道說兩句我對這篇論文本身的一點看法。首先,論文提到移民本身是自己選擇來港,所以對香港的政制不見得會特別不滿。我想,來港移民普遍基於家庭團聚,他們沒有很多選擇的空間,如果不來港就只有留在中國大陸。要說對香港的政制不見得特別不滿,恐怕是相對於中國大陸而言。只要香港的政制沒有變得比北韓更差,這個「自己選擇」是否曾被考慮過也是疑問。
5. 第二點是關於多了解新聞信息能否改變移民的政治立場。論文指出接觸新聞越多的移民,對反對派的認同感也越高。這是一個好消息,代表我們仍有事可做。論文也提到由於數據不足,不能斷定接觸新聞會否改變九七後來港的新移民的投票取向,這點做評論的朋友應特別留意。對於這一部分的研究,我很希望會有其他研究進一步跟進。例如所謂「接觸新聞」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一天到晚看「幫港出聲」,但沒有因此而投建制派一票,那應該很不錯啊。我想這兒還有很多細緻的東西可以討論,不如坊間一些「新移民改變唔到冇得救」的片面說法那麼簡單。
6. 最後,這篇論文似乎是兩年前另一篇相關論文的續篇。而我想我對該篇論文所產生的討論的立場,這次恐怕仍然適用:政府的移民政策的立場,不會因為社會對新移民的仇視而改變。借機會激化對新移民的仇視,除了發洩情緒外,客觀上不見得對保護香港本土有很大的益處。移民制度當然要改變,即使說要減少某些單程證類別也值得討論;但除此之外,我們的力量該用來製造更多的內在矛盾,還是建立更強健的社區連結,就考驗我們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