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反對退保,但原則是跨代公平、可持續和有效率,方法上必須毋須供款、加稅或影響其他民生建設福利開支。政府的兩個方案和坊間的各種方案都要供款或加稅,此文嘗試尋找第三條路,看看是否有方法能藉著種子基金加碼,代替供款加稅和挪用強積金,並解決跨代不公的問題。
以下先簡單闡述假設,假設基礎大部分來自學者退保方案。
供款來源有三,一是開頭一次性的政府注資。二是社會保障轉移,本來每年政府都要負擔的長者社會保障如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長者綜緩等,一直從稅收撥出,有了全民退保,這些既有開支會每年轉移到養老基金裡,繼續由納稅人支付。此項估算以學者退保方案為準,因為政府連傷殘津貼都計進去,但學者方案沒有,雖然傷殘人士多為長者,但理論上傷殘人士有其特定需要,需要額外津貼也合理,我支持學者的計法。三是每年基金盈餘的投資回報,跟隨市面上各個報告的假設,定為2%。
支出來源有二,第一是全民劃一的退保金,因為政府的估算較保守,所以這裡以政府的估算為準。第二是行政開支。其他假設跟隨周永新教授港大報告裡的設定。
以政府現時的假設是無可能做到不加稅又可持續的,為了減少支出,養老金定為$3000(2016價格) 而不是$3230 ,另外領取年齡由65提高至70歲。由於最後不會所有人都拿退保金,所以覆蓋率是周教授所講的 95%而不是 100%。
坊間一直提倡政府開頭注資500億或1000億,用以上方法估算後,發現開始時須注資5000億,這樣到2064年也不會爆煲。5000億聽起來好像是天文數字,但未來基金都 2000億,加上高鐵、港珠澳大橋其實條條造價都2000億以上,襯經濟未下滑,幾年就儲到了。
容許我做一個更悲觀的預測,假設基金實際投資回報每年得1%,又需要幾多錢?答案是 6400億。
以上計的數非常約莫,只有從學者方案及政府諮詢文件得來的數字,只有大數沒有細數,我不是數人,我只是素人,希望政府可以公開盤數給數人及素人玩下,促進政府與民間的協作。
有人會話現時庫房的錢都是上一代人的錢,分48年派出去,下一代就可以白白收取退保,公平咩?其實,現在的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長者綜援等每年都由納稅人支付,有了養老基金,這筆錢都會每年按長者人口變化從納稅人的口袋轉到全民退保基金。開頭撥出5,000億元,其實只支付了每年平均27%的退保金,其餘73%依然來自工作中的勞動人口所納的稅。這樣做,5,000億元由上一代的納稅人出,48年內73%的退保金由當代納稅人出,毋須再加稅供款或挪用強積金,希望可以化解部份跨代不公的問題。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未雨綢繆的道理,我的立場是要供款要加稅就咪搞,籌到期先講。因此懇請各位左派大大,不要再打下一代主意了,要搞全民退保,就先把槍頭對準政府,迫政府嘔番幾千億出來。資源爭奪從來是資源缺乏才發生,真相是歐洲國家負債纍纍要借錢供錢出退保,但香港資源不缺。對於死硬右派來說,派錢是原則問題,他們不會妥協;對於中間派來說,這只是錢的問題,可以解決錢的問題,退保就不是問題,有錢we can talk,無錢請過主。
原則上我不支持不可持續的方案,所以就算籌到5000億,實際的效果是現在籌期給50年內的人摵,50年後的子孫也是食自己,2064年未爆,2065都爆。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方案,因為盈餘一直下降,除非再加稅,所以政府話不加稅不行,其實無呃你。
退一步來說,如果籌到5000億而不影響這一代人,某些人還可以隻眼開隻眼閉,套用中電環境總監的一句話:「2100年海水水位才上升,到時我們早就死了。」不過籌5000億的代價可能是無得退稅派糖,是否完全不影響這一代,我有疑問。要再下一代面對我們這一代的問題也是不公平,也許若干年後還是要用全額注資型(fully funded) 的公營退保金方式做,基金為再下一代儲定錢,待我們這代的基金爆時下一個基金就夠錢可以接力了。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