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將至,性侵犯問題,成為今年全球體壇一大議題。在香港,「欄后」呂麗瑤於上月公開被性侵的遭遇;此外,青少年馬術隊也爆出性騷擾風波。這次撰文,我希望從一個公共政策角度,來回應體壇性侵問題。
香港現況:體育政策缺乏性別意識
現時香港體育政策嚴重缺乏性別意識。這裡指的性別意識,已不是身體政治的層次,而是運動員最基本的人身保障。近日不少媒體引用了平機會前年的報告指,香港僅約一成體育總會,有書面制定反性騷擾政策。基本來說,上至民政局,下至各個總會,均把反性罪行的制度責任,推卸給司法部門,這也可從民政局體育專員楊德強在呂麗瑤事件後,迴避傳媒問題可見一斑。
呂麗瑤事件後,其實各界也提出一些意見。港協暨奧委會女子運動委員會副主席梁美莉表示,該會將於十二月向派發「保障運動員免遭性騷擾及侵犯工作錦囊」,惟錦囊既非正式指引,亦無規範性,僅屬教育性質。而李慧詩等運動員也發起聯署聲明,提出五點行動要求,包括公平處理每宗案件、鼓勵運動員求助、為受害人提供心理團隊支援、定期向運動員舉辦性教育講座,以及訂立清晰指引,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避免運動員與教練獨處等。
上述意見,主要從教育和堵塞制度漏洞入手。背後邏輯主要有兩點,其一,是人們性別意識不足,所以有性侵事件,因此要加強教育;其二,現時制度產生太多犯罪機會,例如教練和運動員單獨接觸機會太多。
加強教育固然重要,但要令各級體育團體貫徹執行教育工作,而非流於形式化,背後需要更大的制度動力,不然只是搞講座和派錦囊,幫助不大。另外,在執行上,要硬性規管運動員與教練獨處時間和身體接觸,也不見得切合現實需要,會造成訓練上的不便;而且這個做法只是削足適履,問題根本不在於與教練獨處,而是在於性侵這個行為本身。
我認為若要從制度著手,關鍵在於提升體育管理機構的問責性,對抗體壇性侵不單是司法部門的責任,各級體育管理機構要展示承擔,教育和指引制定工作才得以貫徹執行;另一方面是資訊的流通性,各級體育管理機構掌握運動員的情況,體育管理機構也要與司法機構建立溝通機制,才能根除問題。
美國改革路向
我認為大家可參考美國近來的改革。美國的例子有兩個啟示,一來他們的改革路向,都是向提高部門問責性和資訊流通性出發,有政策移植的潛力;二來,例子告訴我們,我們游說的對象,不要局限於政府,有時政策窗口是由前線機構打開,如學校、球會。
美國體壇一直被性罪行問題困擾,除了年尾鬧出體操隊性侵風波,年青運動員的性暴力問題也一直十分嚴重。可是,即使在各方游說下,無論州政府,以及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依舊對問題視若無睹。
一些政策倡議人,如性侵受害者班達翠絲(Brenda Tracy),於是游說各大學,希望大學在應對校園性暴力上,更顯承擔。班達翠絲有一名句參與「參與體育比賽是榮幸,不是權利」( playing sports is a privilege, not a right),促請各院校為運動員訂立更高道德水平。
在2015年,東南聯盟率先宣佈,禁止於其他大學干犯性罪行的運動員,轉投至聯盟旗下的大學。到今年四月,事情得到進一步突破。十大聯盟成員、超級體育名校印第安納大學,效法東南聯盟,宣佈採取類近措施,事件大大鼓舞反體壇性侵運動。在七月,另一所體育名校伊利諾伊大學,也宣佈計劃跟隨印第安納大學的做法。
東南聯盟、印第安納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的改革,不單引起輿論,更成功令政策討論,上升到NCAA的層次。在八月,NCAA管理層成立對抗校園性暴力委員會,班達翠絲是委員之一。NCAA並於同月宣佈,推出新的反性罪行措施,強制要求管理人員和運動員每年接受性教育課程。
各大學的努力,加上體操隊性侵風波,最終更把政策討論推向全國層面。美國參議院於十一月,通過議案,要求各級國家青年體育組織,即時向地區或聯邦的司法單位,匯報疑似性罪行案件;同時責成美國國家體育安全中心監督有關措施的落實情況。議案發起人,民主黨參議員唐納利(Joe Donnelly)表示,各級國家體育組織有責任保障運動員的身心安全,各組織尤其涉事的美國體操聯盟需要展現問責精神。
結語
回到香港,無疑,呂麗瑤事件後,社會對性侵問題,前所未有地關注;坊間亦提出不少解決方案,各政治光譜的人士都同意要完善制度,政策窗口已打開,政府把握時機,建立更有性別意識的體育管理制度。
當中關鍵是如何提升,各級體育管理機構的問責性和資訊流通性,如參考美國例子,聘請教練和選拔運動員時設硬性條件、要求體育組織推行教育課程,以及向司法機構匯報有關案件。至於民間社會的游說對象,也不應局限於政府,可以是各總會、球會、以至大學,這有助凝聚輿論壓力,打開政策之門。
作者為唐健朗(新媒體Outside成員)
文章刊於2017年12月12日信報專欄。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