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在回應民間團體「8+8 方案」、要求增加院舍住客最低人均面積時,認為會導致大批私營安老院結業,加劇宿位供不應求的問題,須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取得平衡,更嘲「邊個屋企有平均16米一個人?」
我們當然知道改善院舍住客的居住環境會為政府增添煩惱,但身為管治者,就是有責任特別照顧社會上較弱勢的一群,使其免於不必要的痛苦,而非以敷衍塞責的態度和方式將之打發掉。羅局長貴為學者,又在社福界混了多年,沒理由連這個道理也不明白。他搬出現實與理想要取平衡的講法,無非想暗示倡議改革者不切實際,空談理想。
我們不禁要問羅局長,到底你知不知道「理想」這兩個字的含意是甚麼呢?
理想,是我們無需再為監管劣質院舍而奔走
我們講理想,但不是要一步登天,拿荷蘭専為失智長者而設的村落 De Hogeweyk 的標準來要求政府。我們的提議,是切合香港的現實需要和限制。須知道,香港政府的財政儲備突破一萬億,每年的財政盈餘數以百億計,為了市民能安享晚年,大幅增加安老開支,完全有能力辦得到。只不過政府涼薄,寧願枉花金錢興建大白象——美其名保持競爭力,實際上進行各種利益輸送——也不願切切實實改善安全網,減低社會的痛苦指數,增加幸福感。而羅局長一向奉行私有化政策,倚重私營部門提供社福服務,又欠妥善監管,更加是一樁又一樁院舍事故、令長者活得無尊嚴的禍首。
如果要談理想,何止要修例提高對私營安老院的監管與要求。首先,政府必須提升公營安老服務的比例,直面現時每年 6,000 長者在輪候公營安老院期間過身的現實,而非反其道而行,大肆推行要用家變相多付款、助長私營部門的「安老服務券」。第二,政府應大幅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及早預防長者衰退,盡可能讓長者無須入院舍而居家安老。長遠來說,政府更要引入如全民退保一樣多方供款的安老保險制度,確保私營安老院的服務水平與綜援脫勾,才能讓香港的安老服務達到發達地區的應有水平。真正的理想,是政府能夠妥善解決劣質院舍問題,讓我們不用再為監管私院而奔走。
理想,是長者能在家中、在社區安老
除了資源不足,香港政府在舊區重建時完全無視原使用者——特別是長者——的生活需要,只管把新起的樓房當商品賣出來,亦是打散社區支援,鄰舍失卻互相照應,是導致無力請外傭的市民晚年被迫入住安老院的主因。香港貧富懸殊之差劣,絕非止於財富分配不均,更在於貧無立錐之地,連社區自救的可能性也遭扼殺所致。
就連與羅致光口徑一致批評「民間 8+8 方案」的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也曾點出 3 萬多名入住私營院舍的長者,當中僅 4,000 人已接受統一評估機制確認中度缺損,餘下約 26,000 人沒有加入統一評估機制,林正財估計該批 26,000 長者是因為無法入住公屋、獨居而無人照顧,雖然仍然識行識走,最後還是入住私院。
假若土地開發和重置,是以本港居民和真正使用者(而非投資者)的權益為先,市區重建不是為了市建局可以賺錢、高層可以分紅,而是有充足和配套完整的公營安老設施,人手方面又可善用當區居民的勞動力(譬如主婦可以往樓下的安老院或長者中心兼職幾個鐘),配合前述增加公營院舍、社區照顧服務,長者就能活於一個更具人情味、更友善的社區中,有更好的社交生活,在原區安享晚年,而非覺得老來就要坐監、等死。
長者的理想就是在家中,在社區安老。羅致光局長,講理想的話,起碼要去到這樣的水平,但我們已經不敢太貪心。我們提出增加居住空間,其實妥協了很多,並沒有觸及基本問題。但只是這樣低的要求,在你眼中都已是很好高騖遠,假如你的學歷不是名不副實,那就只能說你太短視,太涼薄和太無情。
對抗虐老系列之一
民間方案網上聯署
8+8方案內容可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