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雷動計劃」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實效分析

目前坊間所有對「雷動計劃」的評論,是在於其方法論或原則,又或者某種文化意義,筆者旨在分析的,是以選舉結果檢查它有沒有作用。這種分析,只就已成事實的情況作分析,不代表在另一個時空再搞一次有相同的結論。

根據筆者早前分析(註1),「雷動計劃」在五個選區非建制派拿得議席的數字上,均沒有明顯效用,非建制派並沒有因為「雷動計劃」存在而拿多一席,但也沒有因此損失一席,即是說,有「雷動計劃」還是沒有「雷動計劃」,非建制派拿取的議席數目是一樣的。

從圖表數字可見,非建制派有望當選的候選人,他們的票數若平均分配,將會仍落在建制派最低當選人得票,和建制派最高落選人得票之間(這區域叫做維持區),即是說,在此最差的情況下,議席數目並沒有改變。

例如香港島非建制派現實有兩席,但四名候選人的得票加起來平均分配是33810票,雖然比張國鈞得票少,但由於仍高過王維基,仍可有兩人雙雙入局。雖說平均,但真實情況一定有差異,這差異決定哪兩個拿下議席。而在選民有傾向下差異會更大,「雷動計劃」只是一個拉大差異的因素,而不是拿多一席的因素。

又例如九龍西非建制現實有三席,但有望當選的候選人,即剔除要沒收保證金的候選人,仍有五人。這五人總得票的平均是25350票。同樣地,這數字剛好落在維持區。也就是說,所有五名候選人若票數大概平均,還是可以保送三人入局,分別只是哪三個人,這裡「雷動計劃」有所左右。

在分析中筆者沒有加入「穩定」的非建制候選人,這可能是分析的一個弱點。筆者剔除「穩定」的非建制候選人,是假設此人的得票來自效忠者,效忠者不是雷動計劃的顧客群,「雷動計劃」只能動員「策略」投機群,只看「大局」,不看個人。只是,被宣布為「穩定」,可能效果適得其反,令此人本來有的票流走,即是說,目前不穩定候選人的總得票,包括這些從「穩定」候選人而來的票,從而令平均數推高。這樣說若成立,「雷動計劃」就是以宣告「穩定」來搶「穩定」候選人的票,從而拿多了議席。即使如此,這也不是雷動計劃的設計後果,而是和原意(即保住「穩定」候選人)相背的意外。

註1:分析過程見另文:【科學地戳破「雷動計劃」神話
簡易解說版:【為什麼要反對雷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