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政府終於推出由香港電台管理的「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簡稱「試驗計劃」),希望借此緩和社會強烈要求開放大氣電波作社區及公眾廣播的聲音。題為《香港電台:履行公共廣播機構的新使命》 的諮詢文件早在2009年10月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表。直至本年初,政府才忽然拋出試驗計劃的公眾諮詢會蒐集意見。再然後,今日在報紙及香港電台(港台)網站首頁賣廣告,試驗計劃的細節條款終於塵埃落定,開始接受報名,並在明年1月中舉行介紹會。
是項試驗計劃,由「社區參與廣播基金」資助,成功申請者可每集一小時的節目獲得一萬五千元資助,每季提供13集節目。只要一看試驗計劃的《說明書》,只能勉強形容它為「雞肋」。它的宗旨是為社會(i)推動多元文化、社會共融;(ii)提升彼此尊重、社會同理心及公民意識 (iii)培育創意人才及 (iv)社區參與。偏偏節目的播放頻道只是香港電台新設立的數碼廣播頻道。香港電台的數碼頻道當然不會如香港數碼廣播(DBC) 因財政問題而執笠,但能建立多少聽眾群,從而達至大眾傳播的普及「教化」功能?
《說明書》真的很詳細羅列申請需知,愈詳細便愈引起更多的不安。計劃要經過初步遴選,才呈交廣播處長審批,而處長會委任七名非官方成員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委可對申請者的財政預算案提出修訂,更有權取消不接受建議者的申請資格(3.4.2.4)。評審結果亦不設上訴機制。別忘記現時廣播處長經已由政府委任,層層委任和評審之後,有多少真正屬於少數、弱勢或另類的聲音得以發出?
三年的試驗期共選出12季節目名單,明年第一期第一季的節目主題是教育、藝術文化及少數族裔,第二季則有社會服務、政治及時事和少數族裔。第一二季的節目主題都有少數族裔,計劃評審委員會更會包括一名熟悉相關議題的人士,看來這議題受到相當重視。很可惜,觀乎官方網站及申請計劃資料,只有中英文版本。少數族裔是否要透過本地「中介」人才能得知計劃,更遑論節目語言極可能只有廣東話、普通話或英文。
最吊詭的地方是,港台在整項計劃主要擔當行政角式,監察申請者的撥款運用及節目是否遵守《電台業務守則》。申請者因為拿了資助(公帑),故採購物資要跟從官僚指引,如書面報價(8.2),每次租用錄音室的最少時數、購買CD的數目和總價值都有所規定。反而港台最擅長及珍貴的資產:廣播技術支援,如借用錄音室、技術器材及編採製作經驗,均不會提供。政府把「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的核心精神」局限在「推動志願服務」,於是每集節目製作人只能劃一收取300元「車馬費」(7.2)。有志申請的團體,要不本身已有製作班底(或者已有廣播渠道)、要不先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專業團隊願意無償付出才能參與計劃,專業門檻隨時令不少有心人卻步。
此雞肋計劃的確限制多多,成效存疑。不過寥勝於無,各社區團體不妨試一試,尋求多一條發聲渠道。長遠而言,香港仍然需要建立社區廣播,真正獨立於政府、屬於民間的廣播平台,讓不同價值觀的人士都能在沒有審查和技術限制之下暢所欲言,營造多元共融的社會。港台新廣播大樓將於2017年落戶將軍澳,面積較舊址大一倍。只要設計得宜,即可提供空間和設施給民間團體使用。屆時試驗計劃已經結束,希望它完成歷史任務,由名副其實的「社區廣播」取代。
相關文章:
不止於數碼,還聲於民間 ──談自由想像的退化 (24.10.2012)
終止黑箱式發牌,還市民大氣電波﹣﹣「獨立媒體」(香港)就「DBC事件」聲明 (28.9.2012)
美全國開放無線電廣播 營造社區電台文化(翻譯)(2.4.2012)
被官府用鳥籠困著的「社區參與廣播」(4.2.2012)
從香港地下電台運動想像公共媒體 (19.12.2010)
公共廣播必須獨立 反對政府混淆視線——獨立媒體(香港)就《香港電台的未來運作及新香港電台約章》意見書 (18.5.2010)
英國通訊辦公廳:有關社區電台廣播的年度報告 (2008-2009) (29.1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