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中央政府通過候任行政長官對主要官員的提名,一共有三個司長和三個局長留任,接近一半。不少局長都是由副局長「晉升」,大多數又是由政務官出身。「高官問責制」輾轉十數載,又重回「文官治港」的局面。
事實上,單看特首的背景,從保守商人董建華到技術官僚曾蔭權,再到董系梁振英,然後回到曾系的林鄭月娥,可謂已經鐘擺三次,屬於從上而下以糾正錯誤為目標的鐘擺行動。有甚麼特首,就有甚麼的官員,一點不奇。
鐘擺過後,市民對候任班子的印象又如何?港大民研今日發表的民意調查,有以下發現:
- 兩個候任官員的合適程度錄得負數,屬於首次,分別是陳茂波和劉江華,同為以低民望過渡的留任官員,拖累新班子的整體民望。
- 以合適程度淨值計,來屆司長的平均數值只得個位,遠較2007年平均六成淨值以及2002和2012年的大約三成低了很多,顯示市民不太滿意三位留任司長。
- 自2002年起,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的合適程度淨值都每況愈下,情況令人憂慮。
- 即使現時合適淨值高達六成的候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也不及2007年新上任勞福局的張建宗。
總括而言,從民望角度看,新班子似乎沒有驚喜,是否沒有驚嚇,則是見仁見智。林鄭月娥當選特首後,筆者在本欄「候任特首系列」之「起步艱難」曾經寫過:一句「假如香港人主流意見令我無法擔任行政長官,我會辭職」又令筆者刮目相看。將來的林鄭特首如何理解和詮釋民意和 「主流意見」,筆者疑中留情。然後,筆者在「候任特首系列」之「換屆組班看民望」又寫:問責官員……長期處於民望低位,無論甚麼原因,都應撤換,否則便會違反「香港人主流意見」,輕則違背高官問責制的原意,重則製造管治危機……(一)連續三個月「表現拙劣」,或(二)連續六個月「表現失敗或拙劣」者,應被免職。
林鄭上任在即,新班子似乎真的舉步艱難,相信也沒有甚麼「民意蜜月」,能否迎難而上,屬於未知之數。香港社會被梁班子撕裂五年,對林鄭班子有更高要求,非常合理。
林鄭新班子如何從「後梁格局」中走出陰霾,是團隊的挑戰,也是香港的考驗。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機構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