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民「睇大台唔過眼」並非新鮮事,一不滿無線一台獨大行事霸道,二鄙視其節目製作不思進取「是是但但」,三討厭「CCTVB」政治獻媚立場親中自我審查。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論覆蓋率和影響力,大台的選舉論壇冠絕其他論壇,能夠觸及更多對政治不敏感甚至冷感的慣性觀眾。
無線電視宣布不舉行選舉論壇,隨即引起廣泛爭議,助理總經理袁志偉回應傳媒查詢時,一句「我哋啲採訪政策,我無必要同你解釋」,盡顯大台威權風範。有報導指無線不舉辦補選論壇的原因之一,是由於新界東的候選人「太騎呢」,不希望出現「潑婦罵街」的景況,但礙於選舉條例的「平等時間原則」,每名候選人的發言時間必須相等,有見及此,大台索性「斬腳趾避沙蟲」。然而心水清的市民都心知這沒可能是真相的全部,以此為藉口,背後的其他考慮耐人尋味。
「平等時間原則」已過時?
對選民來說,現今網絡發達,要了解候選人的言行政綱有太多途徑,何苦委屈自己守在電視機前兩三個小時忍受沒有質素的辯論?兩年前的立法會選舉新界東有22張名單,長達三小時的選舉論壇相當「難頂」,亦令人反思所謂「平等時間原則」是否已經過時。反觀歐美等國家都沒有這種原則,主流電視辯論通常只邀請民調高的幾位候選人參與。香港參選立法會的門檻低,付幾萬元就能得到各大媒體十幾分鐘的airtime,大概是「天下最抵玩的廣告」。平等時間原則不但間接損害論壇的質素和影響力,更與選民利益相悖。選民或因噎廢食,不再觀看論壇直播,而是待媒體消化完最「難啃」的部分,再餵食二手的精華或花邊資訊,這對於公民社會來說是一種倒退。
五萬元保證金的低參選門檻,加上公平時間原則,提高了選民投入選舉的成本,選民都是理性和利己主義的,不想付太多時間和心力去鑽研政綱,而手中一票的影響力又似乎微乎其微,所以就出於理性而不求甚解地投票,這正是公共選擇理論所述的「理性的無知」。比較積極的選民會閱讀二手報導,了解論壇重點再投票,退而求其次的是按立場投票,亂投、不投票又次之,不過在「個個都很忙」的香港,愈後者愈是主流,這就是主流電視論壇在香港的存在價值-接觸不主動積極關心政治的大眾(慣性電視觀眾)。
媒體提供選舉討論平台責無旁貸
從電視台的角度來說也不難理解,辦選舉論壇吃力不討好,又不能保證有可觀的收視。可是,大台手執廣播牌照,佔用了廣播頻道就有其作為傳媒的社會義務和責任,以公眾利益為先,就選舉為選民提供平台了解各候選人的政綱、立場、能力和背景,協助選民在投票時作出最合自己心意的選擇。此外,媒體手握「第四權」,在選舉時提供討論平台,讓重要議題透過論壇引發公眾討論,形成輿論壓力監察政府,亦是責無旁貸。畢竟在香港不公的選舉制度下,選舉的意義並不應狹窄地框死在取得議席這結果上,在選舉過程中強化公民社會也十分重要。不論是基於商業抑或政治考量,大台袁志偉「一言九鼎」不辦補選論壇無疑是「做壞規矩」,或會帶來不良的連鎖效應。
如何重回正軌?
文首提到大台論壇的影響力最高,其實只是相對其他媒體而言,整體來說,香港的選舉氛圍和議政質素已大不如前。過時的選舉條例令選舉論壇失效,一天不修訂條例,選舉論壇便愈會失焦,愈加離地,愈失影響力,有朝一日選舉論壇或許與「雞肋」無別。然而,如何在保障普通市民的參選權和改善選舉論壇效果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可考慮的方案應旨在增加參選人報名的機會成本(非金錢上),並加強報名要求與立法會議員所需具備條件之關聯性,例如檢討提名門檻和提升對參選人所提交之政綱的要求,筆者拋磚引玉,希望社會各界往後能再深化討論。
一潮落一潮起,近年新媒體或不同地區組織及壓力團體都會舉辦選舉論壇邀請候選人出席,2016年毛記電視立法會小學選舉論壇便是一例。當主流傳媒或電視媒體選擇自我閹割的時候,這卻是非主流或其他媒體可把握的契機,承接主流選舉市場裏流出來的「肥水」。這些論壇若能更針對特定議題,讓選舉更接地氣,或能帶動香港的選舉文化重回正軌。
不過,很現實的前題是:在政治冷感的香港,這真的是「肥水」嗎?若然是,大台會白白讓肥水流去別人田嗎?若然不是,只看短期商業利益,不重企業責任,長遠來說很可能是自掘墳墓。一間機構如是,一個社會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