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土地大辯論」為何缺乏願景?

「土地大辯論」為何缺乏願景?

林鄭月娥的所謂「土地大辯論」,歸根結柢只是一個政治公關操作(由曾俊華的右手羅永聰操刀),借用自己製造出來的房屋危機,為一個合法性成疑的特區政府,推動既得利益集團的開發「願景」。伍美琴老師這篇文章寫得客氣:增加土地供應只是「下游討論」,卻掩蓋了真正的問題。

伍老師以新加坡經驗,指出如何建立以國民利益為本的願景,接着才大刀闊斧地搵地執行。先有願景再談執行應該不難明白,所以問題可能是,為何香港做不到正常的事?

在我看來,問題源於香港特區管治的三大特點,一是不由自主,大方向由北京操盤;二是被「功能組別」利益集團綁架;三是「一國兩制」破產後,現有制度缺乏合法性,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

一、從香港視點出發的願景,一開始就會跟北京的願景相衝突而被壓抑,連做夢的自由也沒有。以水資源為例,水資源獨立是地方自主的關鍵,亦是英國殖民政府長期的基礎建設重點,但在北京眼中則被視為有異心,必須讓路予「融合」、「依賴」、「接駁」和「控制」等北京對港願景。

二、英國殖民政府建立了一套與利益集團共治香港的權力網絡,政府的規模和權力雖然日增,但利益集團的代表仍然盤踞於行政會議、立法會功能組別、區議會、鄉議局、各法定機構和諮詢委員會中。香港人的願景,必須被利益集團過濾,才有可能提出來﹝例如社聯最終也要靠地產商才做得到貨櫃屋﹞;另一邊廂,任何改動利益分配的政策改革,就算是特首打算推,在香港也是寸步難行。

三、由於民主政制落實不了而衍生的不穩定狀態,聽落去好似唔多好,然而,正是這種UNSETTLED的狀態,令被利益集團排拒的市民有機會藉城市社會運動挑戰上述的權力網絡以及他們從上而下壓落黎的所謂「發展共識」。利東街、天星皇后碼頭、高鐵菜園村、新界東北到橫洲,一串城市社會運動成功打開無權勢者談論香港願景的窗口。由於權力和資源的不對等,這些願景往往只能以幾個字的口號,短暫地成為輿論焦點,然後被淡忘或者收編,例如「民主規劃」、「土地歸於人民」、「農業復興」、「官商鄉黑」、「先棕後綠」等等,未能根本撼動由北京主導,再經利益集團層層包裹的特區權力網絡。

林鄭的所謂土地大辯論,延續梁振英的民粹操作,借住屋危機在一般市民中間產生的焦慮感,一方面消滅過去十多年城市社會運動對於土地/房屋壟斷的挑戰,另一方面為地產商釋放農地儲備掃清障礙,繼續點石成金。對上一次特區政府類似的成功操作,已經是2004年借經濟衰退和樓市崩盤將租務管制取消及賤賣公屋資產,今天的意識形態巨浪,比當年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戰意的香港人,絕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