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報告速評](/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1. 「團結香港基金」今天的報告,我看了相關新聞報道後,反應和大家一樣,嘩,嚇死。不敢怠慢,立即找了報告原文,很快的看了一遍。
2. 請讓我先澄清我對移民的立場,因為之前有些人把我當成稻草人來打,弄出了很多誤解。我澄清:我是百分百支持以限制香港的人口增長為目標,全面檢討香港的入境移民政策,特別是廢除中國公民和非中國公民的不同待遇。我支持收緊移民的限制,更認為《基本法》廿四條要全條重寫。之不過,我認為對未來的移民要從嚴的同時,也認為應對已來的移民給予居民待遇。理由是你對他們差一點,不見得之後來的人就會少一點;這是制度問題,只有制度才能解決。既然他們已經來了,只好制度上鼓勵他們盡快融入,以免製造更多的社會問題,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3. 說回「團結香港基金」的報告,先說一說背景,就是香港政府本來預測香港人口到了2043年就會到頂,達822萬人,2044年開始下降。當中的原因,是香港人口老化,死亡數字超過出生數字。長此下去,我們會面對如同日本的問題,到處都是老人,年輕人不足(p104-113);放在宏觀經濟來看,就是勞動力不足,供養比例增加。報告花了很多篇幅討論這問題,還作了不同的假設,例如如果今天開始暫停所有移民的後果,值得一看(p132-143)。
4. 這問題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固然是引入年輕力壯的移民,把不足的年輕人口補回去。但這樣想太直線思維,忽略了香港的特殊性。今天香港的主流民意都不接受人口增長,客觀上樓價問題極為嚴重,提出這樣的方案必然會增加社會矛盾。
5. 客觀上我也有點懷疑他們的思路。中國長期實行一孩政策,所以大多數成年人是沒有兄弟姊妹的。引入中國大陸的成年人來港,他們的父母在中國大陸立即就成為無依無靠的老人,很有可能最後都會來港投靠他們。如是者,香港的供養比例不會因為引入中國移民而下降,反而會上升。我很快的看過報告全文,暫時看不出他們有考慮這點,反面見到他們假設新增移民60歲以上的比例是0%(p147),我有點不明所以。
6. 面對人口老化,我們是否只有輸入移民一條路呢?不見得。我們更應該未雨綢繆,先做好老年保障。例如我們可以先多建養老社區,讓老人可以互相照顧,有社區生活,這樣就可減低勞動力不足和供養比例增加所產生的壓力。又,我們現在庫房每年的盈餘可不可以先劃出一個基金,以備老年人口進入高峰期的需要呢?我認為做這些事情比增加輸入移民更有用;而如果我們不做這些事情,就算輸入移民,香港人老了也不一定會好過。畢竟香港不患寡,患不均。可惜報告只看量,不看質,沒有這方面的討論。
7. 又,如果香港真的要輸入移民,為什麼是要輸入成年的中國移民呢?如果我們重視文化相容的話,青少年的會比成年的好,因為他們會在香港成長,價值觀在香港本土形成。相對來說,成年人的價值觀已成難以改變,他們在香港又無親無故,較難融入社會。這點是報告自己都承認的。報告一方面指出「父母來自內地的人士與父母生於香港的人士在社會、文化、政治及道德上的價值觀皆大致相同」(p121),同時又指出中國人和香港人本身的價值觀差異頗大,「在統計上5%顯著水平下幾乎都不一樣」,只是廣東及福建的樣本和香港差異較低(p121)。也就是說,儘管報告認為香港很「幸運」移民都是同文同種(似乎他們眼中普通話和粵語是同一種語言),但如果香港要歡迎來自全國各省市的成年移民的話,還是會有文化相容的問題的。
8.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追求文化多元,則又沒有必要限於中國移民,反而該放眼全球。不是說好要做一帶一路龍頭的嗎?那我們去輸入烏克蘭移民好不好?拉脫維亞的又如何?香港的餐廳都有羅宋湯,我們和前蘇聯的關係遠比想像中豐富,他們會喜歡香港的。對此,報告內文沒有太多的交待。例如說到留學生,只是說「我們所指的非本地學生可以來自世界各國,但從實際角度來看,在可見的未來,絕大部分應該也是來自內地」(p143)。為什麼不可以主動開拓其他國家呢?報告沒有說。報告又提到「香港可以考慮推行一項類似美國多元化移民簽證的有限度計劃」(p143),但又說只讓中國大陸的居民參加。是因為中國移民和香港的文化價值相近嗎?又不見得(見第7點)。說來說去,輸入成年中國移民的建議更像是一個有利政權和某些資本家的選擇,並以此假代社會利益。
9.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人對移民政策敏感,就是由這些脫離社會關注的建議所做成的,結果只是進一步激怒港人,深化對移民的不滿,我擔心恐怕無助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