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提到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起步艱難」,第二篇文章建議林鄭月娥在組織問責班子時,以民意為依歸迎難而上。第三篇文章,筆者希望證明中央政府同樣重視香港的民情民意。
香港的傳統左派以愛國為先,科學為次,已盡顯在其對本地自由學者和科學民調的猜忌。筆者主持的民意研究工作,長期受到極左陣營不科學和莫須有的攻擊,已經司空見慣。因此,中央政府是否重視科學的民意調查,筆者只能反覆推敲。
首先,眾所周知,梁振英能夠擊敗唐英年當選特首,明顯是靠民調上位。不過,成也民情,敗也民意,筆者估計梁振英不能連任,理由亦因民望低迷,與董建華一樣。究竟是因為聰明過度,還是力有不逮?筆者相信各有各原因。
撇開董建華和梁振英,筆者希望指出曾蔭權和林鄭月娥能夠「當選」特首,是因為「曾經擁有高民望」。記錄顯示,曾蔭權於2001 至2005年出任政務司司長期間,大部份時間都民望高企,支持率大概維持於六成以上,支持度評分則在55分以上。
至於林鄭月娥,她在2012年出任政務司司長後,初期的民望一直高企,支持率一直維持於五成至六成半之間,而支持度評分就長期維持在55分以上,直至政改爭論開始後,支持率才反覆下跌至四成半至五成半之間,支持度評分則下跌至55分以下。
無獨有偶,曾蔭權和林鄭月娥都曾經是民望最高的司長,不單止力壓其他司長,還要「功高蓋主 」,在董建華和梁振英「身心疲憊」的時候,取而代之。筆者在上文寫過,「董建華以及傳統左派,向來都不太信任由港英政府所建立的公務員體系。曾蔭權及林鄭月娥能夠成為特首,屬於異數。」所謂「為勢所迫」,就是這個意思。
反觀最近落敗的曾俊華,在2007 至2017期間,其民望可謂反覆不定,很多時候都落後於黃仁龍、林鄭月娥、甚至唐英年,比較長期成為民望最高的司長,亦只是2014年政改爭議之後的事。
香港始終不是一個民主社會,民意高低當然不能直接主宰特首以至司局長的任命。但筆者相信,中央和特區政府都心裡有數,如果逆民而行,終會得不償失。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機構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