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星期二檔案》為甚麼是軟性節目?

《星期二檔案》為甚麼是軟性節目?

剛看過昨晚的《星期二檔案》,探討安老院問題,對種種問題感到十分忿怒。我忽然注意到,奇怪,為甚麼旁述沒有「火」?是的,我就想到這種深入報導式(deep reporting)的新聞節目,為甚麼必須是這樣?

點擊《星期二檔案》網頁,節目簡介是:每集節目以軟性專題形式,訪問不同界別人士,探討亟具社會關注的內容。

值得留意,甚麼是「軟性」?以安老院問題為例,那些非人的官僚,令人髮指,相當硬實,那麼「軟性」是指甚麼?就是節目的節奏、調子,和溝通的模式,那種「專業」,必須被包裝為一個旁觀者平靜、溫柔、不慌不忙的旁述。就是你在洗菜,或合家歡團年飯,也不會影響情緒。不愛看的,享受那專業的溫柔旁白腔子,愛看的,就在他的字裡行間閱讀社會的種種世情,感慨一番,如常用飯。這個旁白調子,把一百個三尖八角的社會問題,都變成一個調子,變成高級的新聞節目。

其實,真正的「軟性節目」是甚麼?電視台好清楚,就是娛樂節目。我們不能想像這種新聞節目的調子,跟娛樂節目有甚麼關係。軟性,其實是一種「新聞消費」。新聞報導員報導時必須是似笑非笑、字正腔圓(例如要把「結構」唸成「結垢」),本身就不是必然,那是反映新聞消費者的種種要求:要客觀、公正、準確。問題不是在於這些原則本身,而是這些原則的某一種詮釋:客觀,就是抽離;公正,就是不判斷;準確,就是避免情緒。可是,為甚麼要堅持客觀、公正和準確?那是因為我們相信,事實真相(真理)的呈現,可以造福社群。只是,呈現包括接觸(touch),讓觀眾接觸事物的真相,就包括了行動。真相的呈現,現在變成情感(和行動)的閹割,完全的寂靜被歌頌為專業;相反,一旦出現情緒、判斷,或游說,那就是「不專業」。小心避過情緒,跟主流厭惡「激」,一脈相承,那不過是要免去事物對觀眾自身的衝擊,減去的正是真理的銳利之處。

不妨想像一下,來一個由曾志偉主持的《超級無敵香港地》,帶大家看看香港地的「頂癮」事物,例如安老院,在訪問受害者個案後,叫觀眾喝采,在訪問官員支吾以對後,叫觀眾喝倒采。這樣子,不是更像一個「軟件專題節目」嗎?電視台關心社會時事的誠意有多少,就在它是否讓新聞「過界」,入侵我們真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