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在最熱門的話題是什麼?誰是特區的第三屆特首?正在痛喊走失投注馬迷的香港賽馬會(日後可能需考慮正名合法賭波會),在特首選舉前,可以考慮設計一個「特首賽事投注」,屆時連配搭哪些主要官員人選,估計可搞出許多投注新花樣出來,讓市民名正言順來一次「合法賭博與考眼光」,舒緩一下沒得選特首(○七肯定無法直選特首)的怨氣!
香港是否換了一個特首取代董建華,就可以天下太平?回復舊貌?看來也是一廂情願居多。近年的亂和怨氣,主要是與這個董建華執政班子,具有「天馬行空、無限想像力、過分長遠規劃」的創意有關,請看八萬五政策、數碼港、中藥港……以致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董建華與其問責官員的專長似乎是「做一些能力以外」的事情,他們所訂立的政策,彼此之間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互相矛盾,最終就是製造麻煩、添煩添亂!
隨便舉一些例子來說,經典的八萬五政策,出發的原意是「全港市民居者有其屋」,特首盼望他任內(十年)有七成人可以達到目標,結果八萬五拖垮了當時已經「高炒」的樓市,連累了許多相關行業,加上亞洲金融風暴,整個經濟跌下去,市民對政府的信心都垮掉。
連串政策失誤
接政府為了救市,不惜出口術叫人買樓,製造了一批負資產,但地產商的樓還是賣不出去,於是停止賣地九個月以減少供應,還不夠,再加上停建停賣居屋,讓想買樓的市民轉向購買私樓,結果一向靠賣居屋與經營商場盈利津貼公屋的房委會,因為沒有賣居屋的收入,變成「財政有困難」,正受財赤困擾的政府當然不想再注資入房委會,結果想出「領匯」上市的方法集資,卻招批評將法定機構資產繞過立法會私有化以及賤賣資產。一切一環一扣,都是連串政策失誤的骨牌效應。
特區過渡前後幾年,經濟好景的時候,無論樓市、股市都暢旺,結果賣地收益、印花稅收得盤滿缽滿,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意氣風發,頻頻寬免薪俸稅、利得稅、子女稅、供樓退稅。他運氣好,當了政務司司長後,輪到繼任人梁錦松受他的揮霍無度種下的財赤禍根,而心高氣傲、急於求功的梁錦松又向公務員開刀,立法減薪,再種下另類禍根。
唐英年上場,坐收梁錦松的某些收成(例如自由行帶來經濟復甦),去年賣地與股市旺場,連同一些賣家當(發債)的收入,今年估計多年來首次收支平衡(過去幾年每年七、八百億赤字),甚至盈餘。樓市回升帶來經濟上揚氣氛,近期賣地又不錯,轉個圈香港似乎要走回舊路,地產商又喊土地供應不夠,應推出多一點。
港英年代,麥理浩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是替公屋居民開一條「居住環境升格之路」,讓每一個來自低層的市民都有一條奮鬥向上之路。特區過渡之後,選舉人口已經逐漸增加,大部分都是來自公屋住戶,這個「高瞻遠矚」的政府,為了救市切斷「讓他們買居屋」之路,逼他們去買「高一級」的私樓,但在失業率高企、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誰敢貿然造次?問題沒有因為政府救市措施解決,圖惹官商勾結、明益地產商的看法(加上紅灣、數碼港事件令市民印象更根深蒂固),民怨怎能不深?誰在製造社會不和諧?更糟的是,這批大部分都是有選票的公屋市民(還有其他政策則連中產與有錢人都一起得罪了)。
沒有貧窮線如何扶貧
董班子的政策怎不是互相矛盾?而這點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內承認了「沒有確立『以民為本』施政理念,未能充分顧及社會承受能力和政策本身引起的爭議」(第十八段),但幾段「悔過書」內容,除了必須問責的董班子外,連整個政府的人員都牽累了,上下都無士氣!
特首沒有汲取第十八段「政策本身引起爭議」的教訓,今年施政報告提出了設立扶貧委員會(第四十四段),這是個連政府內部都無法達成共識的政策,是應立法會的要求而特首個人放進施政報告的政策。一個連「貧窮線」都無法訂立,卻要去「扶貧」的委員會,更矛盾的是我們另方面向外面宣傳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動感之都」、「亞洲金融中心」,這邊卻承認我們需要「扶貧」,國際社會看我們的政府的「胡言亂語」,怎不會是個笑話!
四無的香港沒有希望
六年前,特區政府要把「一百六十七萬」港人內地所生子女摒諸門外,不惜要求人大釋法,推翻終審法院就居權案的判決,日前主管人口政策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提出,香港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人口增幅放緩,男女比例亦日漸擴大,估計到二○三一年,男女比例會達至三比四,他因而鼓勵市民生育,每個家庭最好生三個,同時檢討放寬輸入專才及優才的計畫,吸引更多年輕力壯的男子來港工作。
這個政府制訂政策的問責官員的頭腦用草做的?幾年前嚇唬市民,香港會被人口「淹沒」,現在則不夠人口,要鼓勵生育,昨天曾蔭權的「輸入精壯男子」建議更被重慶來港的官員,譏為「拉郎配」不大好,勉強沒幸福!還有曾司長鼓勵生育,但是多一個人口,就要老婆(或者請菲傭)在家看孩子,另外,需要多一個房間,在高地價政策,若只剩男子工作,一個家庭能支撐養老婆、三個孩子加菲傭還要供大房子!天,這是個什政府?
難怪一位退休高官這樣形容現在的特區:政府無道,政客無恥,傳媒無德,市民無奈,香港無希望!
范中流
信報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