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客逼迫全民通識化

呢位姓方0既,直頭係土共派駐大專院校0既文化打手啦,上次響中大楊綱凱召開內部會議,召集傳媒中的 " 御用" 中大舊生,開動公關機器,為中大英語化鳴鑼開道,第二日呢位仁兄 (姐?)就直插中大學生會啦。 (粗口與咄咄逼人的語言:也來哭中大學生會) 依家仲挑埋果d 搞清潔工0既,話佢地發動 "文化改造大運動",咁就即係話你班學院裡便果d 好事之徒係搞緊文革啦。你睇佢起題就話政客逼全民通識化,果然又係果一套幕後黑手論,睇來大學生、知識份子爭論一下學術教育,參與一下校政,都難逃土共將你上綱上線 la

--------------------

最近有幾個硬銷中學通識的廣告。廣告模式是:分別跳出四五個學生,一人一觀點、一疑問。一人一句後,跳出有社會地位的人士作結:通識教育可以令學生擴闊視野,思考靈活云云。

鼓勵事事「 表達意見」

每次看到廣告都為之心寒,有那麼簡單嗎?削肉餘骨,蜻蜓點水,就可以多角度思考、擴闊視野了?廣告中的四五個角度是四五個領域,你起碼要大概弄清四五個領域的學術邏輯及視物角度,然後才談得上運用該領域的理論來討論問題。

不知道大家的假期是怎樣過的,作為負責任的文化評論員,假日沒有報紙也得上網掃一次新聞,以保持觸覺及不斷跟進。要寫評論文章,背後有極重的工作量。幾天假期,部分就用來消化剪存但未及翻看的報刊雜誌。而當文化評論員的自我要求,就是逼自己「通識」化。努力「通識」化因為身體力行,我知道有多難多辛苦,它建基於極大量的中英文資料閱讀。不客氣地說一句,廣告所展示的「通識」,其實是「吹水」。

香港看來不但是中學打算行通識,似乎全港市民近幾年也大行通識。

扶貧「 全包宴」 不合理

年多前葉劉淑儀的「罪行」之一,就是點出廿三條的討論相當艱深,某階層的市民實難以明白。此語一出,當年被狂轟。葉劉的話很刺耳,今日事過境遷,平常心看,當中並非沒有道理。

世上只有政客才最樂見市民事無大小也「表達意見」,「來,來,你甚麼都懂,甚麼都知道。」電視電台的即日新聞也流行隨街找個市民代表「民意」。政客只會奉承市民,可是,市民不妨自問──表態前,大家都花精神及時間弄明白爭論中的艱深處嗎?又或,我們有否認真跟進過新聞事件的全過程?

發言前弄不清始末

以扶貧為例,表面上是很容易明白的社會議題,可是反對削減失業綜援者,可有跟進過「反對削減綜援聯會」開出的「全包宴」是否合理?(賣關子,請自行查看2005年1月17日報道)。想發言,多發言,背後有一份責任。

不知何時開始,社會各層面也不再相信代議及分工。於是,近年事事也要求「廣泛諮詢」,氣氛可悲地由立法會擴展至大學。浸大清潔工事件,校方明言受制於舊合約,要改變工人薪酬也得從新合約開始檢討,行政事務有行政事務的規矩。可是,不行,學生及部分教師要深深地介入清潔工的合約糾紛,而且高調衝擊學校。至於中大,招收國際學生事件被學生會及部分教師先上綱上綫、後積極介入的手法衝擊,看來又是一場「諮詢」惡鬥(日後會追蹤多談)。

政客最喜歡討好市民,「香港市民都很有知慧」,然後鼓勵他們對任何事也多發言,而又明知大家根本沒時間弄清楚每件事。通識,看來於中學被逼執行之前,「全港市民『通識』化」,已如一場文化改造大運動在過去幾年的政治爐火中被悄悄鑄造。

方曉舒
星島日報

中大是由學者領導,還是由公關人員來領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