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事成因:揭開情愛感覺的神話 兼論當代社會的愛情觀

  最近岑建勳與謝寧宣佈離婚的消息,成為了娛樂版的熱門新聞,由於他們皆為基督徒,而且曾經拍過一齣以婚 姻見證上帝的見證片集,這則八掛新聞罕有地成為基督教界的議題。

  筆者相信大部分的基督徒都會對這個消息感到不安:為甚麼好好的一對基督徒夫婦,而且是一對曾於婚姻關係
中經歷上帝恩典的璧人,如今也會走上離婚這條路?根據報刊報道,他們二人之所以離婚,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做
情人的感覺」。陳秀芬醫生根據她在精神科的臨床經驗,以及Patricia
Love的理論,指出情趣的培養是婚姻關係中不可或缺的(第九四八期眾議園)。

  筆者縱然是一個沒有情趣的人,亦不敢否定情趣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可是,若有人以為培養情趣,或是重拾愛 情的感覺便可以解決當代社會的婚姻問題,這卻是妄想。

愛情真的那麼重要嗎?

  愛情是婚姻的必要條件,浪漫而有情趣的戀愛才會帶來幸福,在當代人眼中屬理所當然。可是這一套「絕對真
理」,卻是近幾百年的產物。對於大部分的古代人來說,「愛情」是陌生的概念,將婚姻與愛情扯上關係更是匪夷
所思。誠然,古代人並不乏歌頌愛情的詩詞歌賦,可是他們傾慕的對象,大都是配偶、已訂婚的對象,或是因病因
事離開了的配偶,這些愛情與當代「偶然一天於茫茫人海遇上你」的那種戀愛,根本風馬牛不相及,只有位於社會
最上層的人,才會像現代人那般談戀愛。即或如此,他們很少會將愛情與婚姻混為一談,比如說歐洲社會一些比較
早期的愛情故事,絕大部都是發生在貴族及其情婦之間。

  這樣,我們便不應預先假設愛情式「愛的感覺」的正當性。我們必須要問一個問題:為甚麼西方貴族的那種「 浪漫式」(Romantic)愛情會在近幾百年普及化,並且會與婚姻扯上關係。

  浪漫式愛情的普及化,乃是近幾百年愛情小說興起的結果,隨著識字率不斷提高,以及印刷工業的發展,浪漫
式的愛情亦隨著愛情小說的推廣而變得廣為人知。可是,我們還是要問:為何愛情小說會愈來愈受歡迎?為何大眾
會喜歡,以至採納了這些小說描述的浪漫式愛情?這樣我們便需要瞭解近幾百年社會的演變。

  古代的社會乃是農村社會,那時農村對大部分人來說就是世界的全部,他們很少離開自己的小世界──每天來
回數百公里乃是不少當代通勤者(Commuter)之家常便飯,可是對於古代人來說,離門一百公里便等於要
永遠離鄉別井了。是以,他們很容易便可以對這小世界的事物感到熟悉。那社會是一個熟悉的共同體(Gemei
nschaft)。可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開始進行圈地,令不人農民變成了多餘的勞動力
,這樣,不少農民便需要走進城市找機會,大量的人口從廣闊的鄉土走進擠迫的城市,再沒有人能夠對所有鄰居感
到熟悉。城市工業生產的需要,一方面加強了人口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工序亦由鄉里間的互相照應改變為機械式的 分工合作。

  這樣,現代人的世界並沒有太多熟悉的人。他們身處的,乃是一個由陌生人環繞的世界(Gesellsch
aft)。在這種異化(Alienated)的環境中,現代人產生了兩個互相的訴求:一方面他們希望能展現
其獨特性,使他不致為人海所掩沒;另一方面又希望有人能毫無保留地接納及欣賞他們。唯有浪漫式愛情裡的大情
人,才能滿足到這種不可能的要求:唯有在茫茫人海人遇到那特別的他/她,方能令現代人的靈魂找到安息之處。

浪漫愛情+消費主義=婚姻毒藥

  有人認為當代離婚率的上升,主要是女性地位提高的後果。誠然,女權日益受到肯定,令不少女性可以擺脫藉
婚姻之名而進行的奴役。可是,這個解釋是不全面的,即使是一直地位都較高的男性,亦有愈來愈傾向離婚的趨勢
。筆者認為有另一個因素促成了此一社會現象:當代人對婚姻存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浪漫式愛情的觀念,本身就存在著結構性的限制。將這套觀念套用在婚姻關係上,也必然會出現問題。這套觀
念的問題在於把一切的盼望放在一個獨特的人身上,而同時亦希望這個人可以解決生命中的所有問題。可是,有誰
能承擔這個重任呢?在異化的社會中,每一個現代人都有大量問題要向另一半傾訴,要另一半提供支援。可是,現
代人的另一半不也是同受著異化之苦,同樣希望有另一半的支持嗎?雙方都對對方有如此高的要求,婚姻關係又哪 能不出問題?

  更壞的是,消費者文化(Consumer
Culture)的出現,令期望過高的問題雪上加霜。一方面,消費者文化強調選擇,而且是無痛的選擇。雞肋
食之無味嗎?當代的商店不會要求顧客整隻雞一起買:顧客可以只買雞翼、只買雞髀、甚至可以要求無骨。除此以
外,消費乃是一再魅化(Re-enchantment)的過程,是一個渴望──消費──再渴望的惡性循環。沒有商品是可以耐用的:商品擁
有了,便會逐漸失效。屆時,又要再購入新的商品,以滿足那不會磨滅的慾望。

  消費者文化早已走出商場,亦脫離了經濟的範疇,強調自由選擇的新自由主義之所向披靡,令全球政治大吹右 風,消費者文化可謂功不可沒。那麼,婚姻亦很難不受其影響。

  若婚姻及愛情受到消費者主義的影響,又會如何?要是一段關係不如人意,消費者並不會想到去修補:為何不
去選擇新的關係呢?當新的慾望、新的要求出現,重新選擇乃是消費者必要考慮。可是,以消費的角度去看婚姻,
卻決定會悲劇收場。婚姻生活不就是日常生活嗎?柴米油鹽的煩惱,哪有可能無痛,哪有可能不沉悶?要配偶像商
品那般提供不斷的感官刺激,這個恐怕不是靠培養感情可以做到。

  令情況更壞的是,透過不斷購物表達心意,正是當代廣告的重要主張。當廣告論及戀愛時,亦會以初戀及熱戀
中的情侶為主角:無他,這正是雙方皆不斷地替對方表達心意的階段,亦是消費的高峰期。這樣,當代人便得到一
個危險的信息:愛就是不斷的提供驚喜,不斷的向對方送上禮物。老夫老妻,或是細水長流的感情,並不是廣告要
稱頌的對象,那麼,當一段關係已熟悉得不能再有昔日的驚喜,那當代人便會希望重拾初戀的感覺,並期望可以有 選擇的機會。

總結

  我們若了解到當代婚姻愛情觀的來龍去脈,便會發現所有「驚天動地」的離異事件,根本並無特別之處。當代 人的婚姻愛情觀,是在無情社會中自相矛盾的產物,這一切均令當代婚姻如被咒詛,其失敗亦是近乎必然的結果。

  這一切均不是靠一些心理治療,或是靠培養感情可以解決的。對治療、輔導及調情的盲目信賴,只能增加不切
實際的期望。值得一提的是,當代一些企圖挽救婚姻危機的教導,比如說要夫婦在上帝中彼此相愛,在實行上很可
能會適得其反。這不是要否定上帝愛的能力,而是因為當夫妻二人均對愛有錯誤的理解,他們根本就沒有可能彼此 相愛。

  那樣,我們又可以做些甚麼呢?我們要叫當代人不要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中。婚姻不是人生的歸宿,
亦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必需要在婚姻以外,去尋找支援的途徑。我們能否令陌生人的社會變得不那
樣陌生呢?我們能否替被異化的當代人充權(Empowerment),讓他們可以建立互相守望的社會網絡,
以至是一個有凝聚力的公民社會?當代人是不是該在婚姻以外尋找自我實踐的機會?這不是說我們不再重視婚姻,
而是要重新釐定婚姻的角色,令婚姻不用承受過於它的能承受的壓力。

  這正是當代婚姻問題弔詭之處:要解決婚姻,必要先放下對婚姻的期望。唯有放下婚姻,回歸社會,婚姻制度 才有希望。「沒有社會,只有個人及家庭」這類「維護家庭價值」的老套說話,是時候要拋進垃圾桶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