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支持中大「性別.大學生」迎新營

【作者為﹕譚駿賢、譚惠鵬、張捷祥、盧珮琪、莊璟民、陳淑儀、陳曙峰、李泳嘉】

今年中文大學學生會以「性別.大學生」為題籌辦迎新營,又再惹起傳媒負面報道,登上報章頭版,被指「出位」、「再向性挑戰」,並引致校內人士打壓。我們一群舊生認為今次迎新營議題值得支持,且不應與過去迎新營的問題相提並論。

近年大學迎新營,因其節目及學生叫喊的口號,被指有歧視女性之嫌,被傳媒及社會大肆批評,大聲疾呼世風日下。而今次中大學生會的宣傳資料顯示,今年迎新營名為「性別.大學生」,標榜探討兩性平等,活動包括﹕

1. 探訪性工作者組織「紫藤」的工作人員﹔

2. 與同志組織「十分一會」的成員對談﹔

3. 研究中小學性教育如何製造性別定型﹔

4. 與「老鬼」(校友)夜話。

不過,活動卻惹起傳媒的「興趣」,先有《東方日報》8月3日以《中大迎新營又涉意識不良》為題的報道,繼而8月4日《星島日報》的《中大出位迎新 考察鳳樓》頭版報道。我們無意評論有關的報道手法,但事件引發的爭論值得探討。

首先,傳統以來,中大學生會舉辦的迎新營每年均選定一些社會議題作主題,如政制、人權等,推動同學關心社會,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不過,即使在 90年代,這類活動常被形容為「硬」,甚至「嚴肅」、「悶」,因此參加者不多,在迎新營活動中通常規模最細,二三十人參與已算不俗。

走出象牙塔 竟遭批評

90年代時值回歸,議題時會圍繞政制、民主、人權等,今年學生會在芸芸社會議題中,選擇了「兩性」為題材,這是他們的選取,但這是近期值得探究的熱門題材,因為﹕

1. 近年大學迎新營,常引起一些有關「性」的非議,如學生的遊戲「三級」等,背後引發的「兩性」問題,值得同學探討﹔

2. 七一遊行由同志組織成員帶頭,惹起爭議﹔

3. 近期「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諮詢,不少組織包括明光社、教會等多次刊登報章廣告反對立法,預料議題將引起社會一番爭論。

建基於此,以「兩性」作為迎新營主題,是切合時宜的。而且要認真探討「兩性」問題,與性工作者組織、同志組織人士接觸,了解少數族群的想法,理所當然,就如探討政制發展,當然也會接觸政黨或政治團體,明白不同人士的看法。當然,探討「兩性」問題,除了性工作者、同志組織,學生會亦可安排參加者與相關政府機關,以至被指立場保守的部分教會組織人士會晤,接觸不同觀點,刺激思考,這才是全面的通識教育。

傳媒報道後,更不幸的發展是中大在8月5日緊急召開「輔聯」會議(由校方代表、書院及學系學生代表組成,協調各迎新營的組織),立即與學生會「劃清界線」——一反以往慣例,在派發予新生的入學資料中,特別抽起學生會迎新營的宣傳資料。學生會事後指始作俑者是校方人士,但中大校方卻指這屬院系學生代表提出的要求,姑勿論誰是「黑手」,凡此種種的打壓手段,變相是認同嘩眾取寵的評論。若事件屬實,實是卑劣行為,損害中大形象,令人痛心。

社會對大學生有一定的「道德期望」,若大學生只懂埋首書本溫習,社會人士會批評這是蛀書蟲﹔大學生吃喝玩樂,又遭社會人士大肆抨擊。今天我們可幸見到中大學生會舉辦活動誘發同學關注社會議題,走出象牙塔,培養同學的社會承擔,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但竟又遭輿論批評,更將以探討「兩性」為題材籌辦迎新營與過去一些被指活動「三級」的迎新營混為一談,學生會在校內更承受到不必要的壓力,內外受敵,令人遺憾。

《明報》2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