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每個月都回澳門一次,跟這個地方是既近且遠,那種地方感是既連續又斷裂的,突然看見一個旅遊塔、新的澳氹大橋長出來,或者是看到回歸前街上地產公司一間接一間倒下,現在又一間又一間冒出來,我看到城市的變化,城市的擴張。
捷運:城市的擴張
被稱為澳門民主派的吳國昌議員,是研討會最後一位發言者,他為我們介紹了捷運的背景。
2003年時,香港地鐵公司搞的研究,不叫「捷運」,叫「輕軌」,造價是三十億,而不是一百二十億,是架空的,不是走地底的;當時他問政府官員,誰會是輕軌的乘客,他們說是遊客,但今天政府官員回答,現在研究規劃的捷運,既要應付遊客,也要解決市民的交通問題。
澳門近年經濟蓬勃,特別跟賭業有關的旅遊業,以及由自由行帶動的市道,再加上近日出現的房地產泡沫,令政府覺得,有需要發展集體運輸來應付一個擴張中的城市,例如澳門的南面及東面、氹仔北面將要填海,配合未來港珠澳跨海大橋。
然而,政府的想法就是這麼簡單,沒有對這樣的城市發展有太深刻的思維,只想著要規模更大的集體運輸來配合擴張的澳門。
吳國昌認為,地鐵公司的研究報告無法說服他,例如,走地底的集體運輸,是由大城市發展出來的,而且,為了快速運載大量乘客,走幾公里以至幾十公里的路途,所以才花人力物力挖地道,市民需要往上往下走十多分鐘;但是,現在澳門的捷運只有四卡車,幾百人,一般走一至三公里(澳門半島面積只有7.65平方公里!),卻要搞大工程走地底,也要市民走上走落,會否得不償失?
政府諮詢市民,從四條路線選一條,是毫無意義的,澳門就這麼小,各條路線其實相距不遠,對地面的市民來說,不管是哪一條路線,他們皆要往地下走,沒有甚麼分別,施工時的影響,也不會相差很多。所以,問題不是路線,而是究竟這種集體運輸模式是對還是錯?
政府打退堂鼓,另謀出路?
這份報告太多問題了,澳門工務司歐文龍也有點改口風,說政府從來沒有承諾要搞一百二十億的工程,金額多少要聽取各界意見;而集體運輸的建造及運作模式方面,社會及文化司崔世安代表行政長官,向公眾表示,政府還沒有決定用哪一個方案及模式,一切還要磋商。
觀乎澳門政府最初只推出地鐵公司一個研究方案,口氣像要快快興建,到現在有點打退堂鼓的姿態,不知是政府籠裡雞作反,還是民間的批評及壓力太大?我想,應該是前者,當然,我倒是希望後者。
澳門民間很少有機會參與政府規劃決策,反對力量很微弱,正如吳國昌說,澳門的命運往往主宰在少數政府官員,以及部份大商家手中,集體運輸規劃,影響全澳居民及每年過千萬的遊客,而且涉及好幾代人,希望它的爭議可以引起澳門人對公民參與的興趣,增強政治影響力,而不是又一次淪為官商勾結。
照片來源:gojumeister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